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
【摘要】: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库并非均质,而是分为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反应敏感并决定土壤有机碳流通的活性库,以及作为大气CO2长期碳汇,控制和保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库。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大,且特有其稳定性,对于储碳层较厚的土壤类型,研究有机碳垂直分布规律以便精确估算更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更符合其有机碳库的实际情况。湿地土壤储碳层一般较厚,有机碳密度普遍较高,三江平原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土壤有机碳库。近几十年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经历了多次大面积垦殖,湿地农田化现象严重,农田成为本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湿地变成农田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碳循环模式,影响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状况。
本研究针对三江平原大面积沼泽湿地农田化,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这一现状,在湿地农业开发较早的兴凯湖地区选择土壤类型同为泥炭沼泽土的湿地及由其垦殖而来的旱田(大豆田)和水田(水稻田),运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及室内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湿地垦殖前和垦殖后有机碳处于稳定阶段时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储量及稳定性特征,并探讨植物、土壤微生物特性以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垂直迁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期丰富三江平原碳循环研究,为土地利用剧烈变化情景下对三江平原区域土壤有机碳库进行精确估算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为明确垦殖对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库的长期影响及在兼顾固碳减排和保证粮食生产的原则下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垦殖显著降低湿地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50cm土层随深度增加降低更明显,50cm以下随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垦殖降低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且大豆田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水稻田,三者1m深土壤有机碳均是大部分储存在0-50cm土层中。垦殖改变了湿地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并未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来描述。
(2)垦殖后,生长季末归还土壤的植物残体量降低,大豆田高于水稻田。垦殖后植物残体含碳总量也降低,沼泽湿地、大豆田和水稻田残体中含碳总量分别1694.54g/m2,299.77g/m2和240.71g/m2。这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降低,大豆田高于水稻田的结论相符合。归还土壤的植物残体中,地上部分C:N水稻田高于沼泽湿地,沼泽湿地高于大豆田;地下部分C:N大豆田高于水稻田,水稻田高于湿地。
(3)垦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垦殖后,0-5cm、5-10cm、10-20cm、20-30cm四个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降低,大豆田微生物量碳低于水稻田,微生物量氮大豆田高于水稻田。垦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垦殖后土壤基础呼吸降低,大豆田基础呼吸低于水稻田,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更高。0-5cm和5-10cm表层土壤在5-7月旱地大豆田比有淹水的水稻田和沼泽湿地微生物代谢熵更高,8月、9月水稻田积水排干后,水稻田微生物代谢熵急剧增加,高于大豆田和有积水的沼泽湿地,淹水情况下,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对于10-20cm和20-30cm的下层土壤,沼泽湿地和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熵高于旱地大豆田。
(4)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20-60cm以及20-100cm的降低幅度均是大豆田高于沼泽湿地和水稻田,沼泽湿地和水稻田的降低幅度基本相同,旱地大豆田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较有积水的沼泽湿地和水稻田更明显,沼泽湿地和水稻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大致相当。
(5)垦殖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易矿化有机碳这些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储量降低,大豆田低于水稻田。垦殖后,活性有机碳储量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例大豆田低于水稻田。垦殖后4个土层0.25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及其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例增加,大豆田高于水稻田。此外,土地利用方式、季节、温度和土壤含水量这些单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显著影响。季节和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和温度、季节和水分、土地利用方式和温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分、温度和水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两两交互影响显著。垦殖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降低,且相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矿化速率随温度变化升高的幅度也降低,大豆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低于水稻田。垦殖后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均减少,但垦殖后土壤有机碳以更加稳定的形式存在,垦殖为大豆田比垦殖为水稻田更加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保存。
|
|
|
|
1 |
王艳芬,陈佐忠;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
2 |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3 |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3期 |
4 |
王立刚,邱建军,马永良,王迎春;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5 |
王开峰;王凯荣;彭娜;吕焕哲;谢小立;;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
6 |
徐华君;;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6期 |
7 |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8 |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
9 |
毛艳玲;;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评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0 |
安战士;土壤有机碳的水合热测定法[J];土壤通报;1981年02期 |
11 |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高明;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0期 |
12 |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
13 |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4 |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王国强;郭剑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5 |
李正;许鸿源;李界秋;司瑞利;李永健;庞洁;周凤珏;蔡典雄;;化学农药对土壤碳氮平衡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16 |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
17 |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
18 |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
19 |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20 |
苏永中,赵哈林;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