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

田昆  
【摘要】:滇西北横断山区的纳帕海湿地属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喀斯特湿地类型。由于地处长江上游生态脆弱的石灰岩地区,因此具有特殊的生态作用和科研价值。其形成、发育与演化过程与平原湿地和若尔盖高原湿地有着显著差别,是我国湿地的独特类型,属于我国湿地研究的薄弱领域。 选择基本无人为干扰而处于原始状态的沼泽土壤,提取其湿地环境信息特征作为研究参照,依据这些环境特征在人为干扰后的退化程度差异,选取疏干原生沼泽后形成的沼泽化草甸,草甸及垦后湿地三种退化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长期定位研究。从湿地植被类型的时空变化、土壤碳氮营养、速效养分的时空动态以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响应,来研究地质、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人为活动,诸如疏干、垦殖、放牧、旅游等对纳帕海湿地资源过度利用导致的湿地退化过程与规律;同时,从湖周植被破坏导致的养分和水土流失,来研究其对纳帕海湿地沉积演化及湿地生态系统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客观揭示高原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机制,补充完善我国湿地研究类型,推动湿地退化与恢复理论及其湿地退化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深入,为高原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国外在田间条件下长期定位研究的In-situ 技术。两年定位动态研究表明,In-situ 技术是高原恶劣气候条件下,定位研究、动态观测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尤其可定量监测土壤氮库时空动态的整个循环过程。研究结果指出:纳帕海湿地土壤全量养分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而衰减下降,有机质降幅22.92%~69.64%,全氮降幅30.63%~58.67%,速效养分则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表现为分解释放,并最终衰减,水解氮降幅23.70%~57.92%,速效磷降幅16.43%~17.20%,速效钾降幅53.62%~61.45%;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活性也随人为活动干扰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两年旱雨季采样测定的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平均值来看,原生沼泽仅有真菌0.75×10~3个·g 鲜土~(-1),放线菌2.50×10~3 个·g 鲜土~(-1), 细菌17.33×10~5 个·g 鲜土~(-1),随排水疏干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加剧,真菌、放线菌、细菌分别增至9.04~21.38×10~3个·g 鲜土~(-1),34.56~48.75×10~3个·g 鲜土~(-1)和34.89~49.44×10~5个·g 鲜土~(-1),其变化规律为:沼泽化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从土壤微生物组成结构看,细菌所占比例较大,各类型湿地土壤细菌均占到土壤微生物总数的98%以上,其在纳帕海湿地生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2 焦育鑫;;高原湿地——正在枯萎的奇葩[J];百科知识;2009年14期
3 彭涛;;我国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3期
4 杨建中;帕米尔高原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J];新疆林业;2002年05期
5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6 徐昌荣;刘烜;;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湿地信息系统[J];中国水利;2006年12期
7 曹生奎,谭红兵,王小梅,杨萍,曹广超,樊启顺;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8 曾风琴;;普达措国家公园高原湿地保护与利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9 叶萌;黄耀华;叶光华;王冠;;绿地图之美[J];大自然探索;2011年06期
10 胡小平;;高原湿地:泸沽湖、草海[J];森林与人类;2007年11期
11 张晓云;吕宪国;沈松平;顾海军;;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湿地科学;2008年04期
12 ;这里滋养了黄河 刘昌明院士谈黄河首曲湿地[J];人与生物圈;2010年02期
13 蒋勇;凌申;;养育生灵的旷野湿地[J];森林与人类;2006年11期
14 李湘涛;;蓝藻还会在哪里爆发[J];科技智囊;2007年07期
15 刘务林;西藏高原湿地及保护发展战略研究[J];西藏科技;2004年10期
16 肖德荣;田昆;袁华;杨宇明;李宁云;徐守国;;高原湿地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J];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17 肖德荣;田昆;袁华;李宁云;徐守国;;滇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07年08期
18 但尚铭;但玻;;若尔盖地区典型湿地NDVI动态特点分析[J];四川气象;2006年03期
19 张强;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滇西北高原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山地学报;2007年03期
20 胡圆圆;林萍;肖德荣;袁华;刘朝蓬;;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水生植被调查与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冬香;期海明;;浅论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的保护[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但玻;但尚铭;;川西北高原湿地的EOS/MODIS准动态遥感初探[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田建卿;田建卿;王艳芬;东秀珠;吴宁;陈槐;;高原湿地甲烷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赵魁义;娄彦景;;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退化及其保育对策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但尚铭;但玻;;若尔盖地区典型湿地NDVI动态特点分析[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陈槐;姚守平;吴宁;王艳芬;罗鹏;田建卿;;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时空变异研究[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戴雨芡;白仙富;史正涛;刘波;;云南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8 雍国玮;石承苍;邱鹏飞;;川西北高原若尔盖草地沙化及湿地萎缩动态遥感监测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魁义;娄彦景;;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修复[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田应兵;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土壤碳、硒变化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2 张志耕;高原地区湿地软基及路基边坡病害处治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田昆;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4年
4 蒋鑫;异型断面路基工程特性及其上承路面结构行为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张于光;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杰;纳帕海湿地水文情势模拟及关键水文生态效应分析[D];云南大学;2013年
7 王福田;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江漪;青海小泊湖高原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羲程;基于TM影像的青藏高原湿地提取方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白磊;基于小流域的青藏高原湿地变迁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蓉蓉;甘南州尕海湖恢复与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喻元秀;草海高原湿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守国;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保护区湖滨带功能效益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7年
7 李宁云;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6年
8 张宝龙;内蒙古高原湿地软弱土地基处理效果及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卢思;公路建设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10 刘家海;应用碎石桩处理高原湿地高速公路的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维东;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昆明正式挂牌[N];光明日报;2008年
2 王翟;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挂牌[N];中国花卉报;2009年
3 记者 陈云芬 刘熙;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昆挂牌[N];云南日报;2008年
4 李忠将;中外携手保护高原湿地草海[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陈树青 李仕兵 卜钦祥;中铁十三局再造高原湿地[N];中国企业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三江源保护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原湿地[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7 ;中国高原湿地[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8 记者 康勇军;对高原湿地的破坏会加剧气候变暖[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9 记者 杨建华;首届中国高原湿地国际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7年
10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 程苏 采访 本报记者 刘娜微;青海高原湿地亟待建立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