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素示踪技术和WEPP模型的侵蚀产沙评价研究
【摘要】: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之一,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该区水土流失面广、强度大、侵蚀率快,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精耕细作管理方式比较普遍,且本区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和科研资料缺乏,急需坡耕地侵蚀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可靠资料。核素示踪技术估算侵蚀速率在国际上应用比较成熟,而WEPP模型在该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上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究,两种方法的联合评价将对WEPP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及该区传统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对土壤空间再分布的影响提供参考。
论文选择川中丘陵区内江上桥小流域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应用核素示踪技术(~(137)Cs和~(210)Pb_(ex))和WEPP模型来研究坡面尺度水蚀、传统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对土壤在坡耕地内空间再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小流域的泥沙来源及泥沙平衡,查明了小流域泥沙输移比。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137)Cs和~(210)Pb_(ex)核素示踪技术估算了流域内一坡度为10.5°坡耕地侵蚀速率分别为:3189.9 t·km~(-2)·yr~(-1)和3011.77 t·km~(-2)·yr~(-1),平均侵蚀速率为3100.84 t·km~(-2)·yr~(-1),两种核素估算的侵蚀速率在该坡耕地上呈现相同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在总量上很接近,说明了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估算坡耕地侵蚀速率的可靠性。
2)WEPP模型预测预报的是水蚀速率,而核素示踪技术估算的是坡耕地每个点的总侵蚀速率,本研究联合使用WEPP和核素示踪技术对水蚀、传统耕作和管理措施对坡耕地内土壤空间再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用WEPP模型模拟的该坡地侵蚀速率为6420 t·km~(-2)·yr~(-1),且点上侵蚀速率顺坡面呈现逐渐波动增大的趋势。坡顶处~(137)Cs估算的侵蚀速率为7820 t·km~(-2)·yr~(-1),而WEPP模型模拟的水蚀速率为794 t·km~(-2)·yr~(-1),坡脚处~(137)Cs估算的堆积速率为3335 t·km~(-2)·yr~(-1),而WEPP模型模拟的堆积速率为868.6 t·km~(-2)·yr~(-1)。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传统水保措施“挑沙面土”和人工刨地耕作方式导致了两种方法计算得出坡耕地侵蚀速率及侵蚀速率顺坡面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3)小流域泥沙平衡及泥沙输移比
通过分析小流域塘库沉积剖面~(137)Cs深度分布,可知塘库内自1963年以来至少淤积了60 cm厚的泥沙。通过分析该小流域的泥沙平衡可知,小流域内坡耕地年均产沙量417.77 t·yr~(-1),林草地年均产沙量11.37 t·yr~(-1),水田年均淤积量264 t·yr~(-1),塘库年均淤积量89.54 t·yr~(-1),年均流出流域外泥沙75.59 t·yr~(-1)。如果以塘库入口作为观测断面,流域泥沙输移比为0.39,如果以塘库出口作为观测断面,流域泥沙输移比为0.18。
|
|
|
|
1 |
王向荣;华珞;何婷婷;;基于~(137)Cs示踪技术的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2 |
幸定武;高建恩;;WEPP在黄土高原坡面径流调控中的适用性研究[J];人民黄河;2008年04期 |
3 |
杨占彪;朱波;林立金;杨远祥;朱雪梅;;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4 |
严冬春;文安邦;张忠启;郑进军;;坡面版WEPP模型在川中丘陵区的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
5 |
张广兴;雷孝章;于朋;陈平安;周玉霞;;川中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J];四川水利;2009年03期 |
6 |
张明礼;杨浩;邹军;徐良将;隋志龙;;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
7 |
伏介雄,贺秀斌,文安邦,齐永青,张信宝;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产沙的塘库沉积研究——以南充流溪河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4期 |
8 |
张明礼;杨浩;林加加;高明;王小雷;徐从安;桑利娟;崔琚琰;;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土壤化学物质研究滇池流域土壤侵蚀[J];生态环境;2008年06期 |
9 |
马琨;马远远;马斌;罗登科;;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137)Cs分布及侵蚀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4期 |
10 |
杨浩,杜明远,赵其国,阳捷行,八田珠郎;基于~(137)Cs地表富集作用的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模型[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
11 |
黄金良,洪华生,张路平,杜鹏飞;基于GIS和USLE的九龙江流域土壤侵蚀量预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5期 |
12 |
江国良;陈栋;谢红江;;川中丘陵区甜柿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8年06期 |
13 |
熊凡;浅谈蚕豆在川中丘陵区的地位与作用[J];土壤肥料;1980年02期 |
14 |
郭凯;;试论川中丘陵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J];今日种业;1983年05期 |
15 |
胡玉福;邓良基;张世熔;方从刚;郑小佳;;川中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6期 |
16 |
范文仲;史抒;张雪梅;;川中丘陵区玉米超高产栽培的技术初探[J];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
17 |
朱兴明;;川中丘陵区发展麦、玉、玉、苕四熟带状种植技术的浅见[J];今日种业;1992年02期 |
18 |
徐茂其;张大泉;;川中丘陵土壤水力侵蚀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1992年04期 |
19 |
J.M.Laflen,李喜民,杞杰;用编程的WEPP软件预测水蚀[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8年03期 |
20 |
余凌帆;王金锡;黄昭贤;朱波;;川中丘陵地区油橄榄引种栽培历史和现状及其适宜性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