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
【摘要】:
贵州位于世界上连片分布面积最大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近年来石漠化问题突出,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障碍。对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是石漠化治理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但目前对石漠化的研究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和空间性明显不足。贵州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石漠化的程度和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如果不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对石漠化的治理也会产生误导。
本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研究手段,以贵州岩溶区作为研究区域,将石漠化形成中的岩性、地貌类型、坡度、降水以及土壤等影响因素图作为要素层与石漠化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对影响石漠化的各种自然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漠化各种影响因子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不同区域石漠化形成中的主导驱动因素,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与岩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石漠化分布区域岩性主要以灰岩为主,灰岩地区石漠化程度比白云岩地区更严重。连续性灰岩是所有岩类中最易发生石漠化的,中、强度石漠化都比较严重;其次是连续性白云岩地区,这种规律也非常明显。可以说较纯的碳酸盐岩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岩石基底。
第二,从各种地貌类型与石漠化的关系来看,地形切割深度对石漠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无论在哪种地貌类型分布区,深切割的地貌区比浅切割的地貌区更容易发生石漠化。相对高度越大,切割深度对石漠化的影响越明显。各种地貌类型的峰丛洼地组合区是石漠化发生率极高的地区。在不同级别的坡地分布区,大于25°的坡地对石漠化的影响最明显。大于25°的坡地区轻、中、强度石漠化的发生率都很高。小于18°的坡地区石漠化程度主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降水量对石漠化的影响以大于1200mm的降水量区最明显。在降水量大于1200mm的地区,降水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降水量小于1100mm的地区石漠化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不同的土壤类型中,石质土和石灰土分布区是最容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两种土壤类型分布区轻、中、强度石漠化都是所有土壤类型中最高的:
黄壤和粗骨土中石漠化程度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黄棕壤区则中、强度石漠化
发生率在所有土壤类型中都居前列;山地草甸土分布区中度石漠化的发生率比较
高。
第三,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分析可以得出,石漠
化是在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基础上,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而形成的。
脆弱的环境地质背景,尤其是岩溶地区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连续性碳酸盐岩是石漠
化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决定了土层的厚度及土壤类型的分布;由地貌类型决定
的重力势能和降水提供的水动力条件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动力,人类活动在其
中起了加剧和扩大这种动力条件的作用。
第四,从各区石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来看,岩性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
最重要的因素。岩性中主要是连续性碳酸盐岩的影响,尤其是其中连续性灰岩的
分布。一般连续性灰岩分布面积大,陡坡垦殖也比较严重的地区,石漠化的比例
和程度都很高,如省内的黔西南、黔南和大方、盘县区。若连续性灰岩分布很大,
但人类影响较弱,则石漠化的程度相对较弱,但也比较严重,如威宁高原区;如
果连续性灰岩分布比较小,即使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石漠化的程度一般也以轻度
和中度为主,如黔北中山区。连续性白云岩比例高的地区,石漠化形成受岩性影
响也很大,但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如东部低山丘陵区和黔中区;在岩石类型
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为主的地区,石漠化的形成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但一
般无强度石漠化,如黔北区。
第五,轻度石漠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比较明显,而强度石漠化的影响因
素一般都集中于少数几个因素。从石漠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地域分异来看,省内第
一梯级面上的威宁高原区和大方、盘县区是连续性灰岩比例最大的两区,各种程
度石漠化基本都受岩性控制,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较小;第二梯级面上的黔南区、
黔西南区强度石漠化受人类活动和岩性共同作用明显,但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更
大;黔北区强度石漠化基本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黔中区和第三梯级面的东部低
山丘陵区连续性白云岩分布广,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也很大,但强度石漠化很少。
|
|
|
|
1 |
韦汉祥,罗金定;文山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规划意见[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01期 |
2 |
唐秀玲,何新华,彭宏祥,陈成斌;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3期 |
3 |
曾文刚;王先华;金慧;;草食畜牧业开发模式与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以石阡县草食畜牧业开发模式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4 |
白灵海;贾宏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试验研究[J];森林工程;2009年05期 |
5 |
赖兴会;云南石漠化的生态特征及其危机表现[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02期 |
6 |
;资讯速递[J];浙江林业;2010年06期 |
7 |
蔡道雄,卢立华;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世界林业研究;2002年02期 |
8 |
饶懿,王丽丽,赵珂;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恢复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9 |
饶懿,况明生,李林立,王丽丽,赵珂;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农业生态恢复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0 |
李瑞玲,王世杰,熊康宁,李凤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J];热带地理;2004年02期 |
11 |
;国家林业局召开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效益监测座谈会[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
12 |
刘泽东;吴虹;;浅谈岩溶石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
13 |
贺庆棠;陆佩玲;;中国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4 |
;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三次省部联席会暨项现场会在文山召开[J];林业建设;2011年03期 |
15 |
宁学功;略谈我国当今的三大生态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06期 |
16 |
王艳强,朱波,王玉宽,刘德绍,魏世强;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
17 |
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容丽;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4年01期 |
18 |
董宾芳;;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9 |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S1期 |
20 |
林中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