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为活动导致的湖泊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湖泊富营养化是最为普遍,也是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的内源释放是影响湖泊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浅水湖泊的内源释放机制还是不甚清楚。为了有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就必须全面了解生源要素在浅水湖泊中的循环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过程中生源要素的演化规律,为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地区。本论文工作以太湖、巢湖、龙感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氮、磷、硅等生源要素化学形态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浅水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循环机制和沉积物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机制以及藻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生物硅、聚磷酸盐等沉积记录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太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聚磷酸盐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各个湖泊水体总磷(TP)的含量以太湖最高,巢湖次之,龙感湖最低,与湖泊的营养程度紧密相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体磷形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冬季溶解有机磷(DOP)较夏季高出许多,而夏季溶解反应磷(SRP)也较冬季高出许多,这可能与夏季藻类旺盛的新陈代谢作用所导致的磷释放和磷转化有关。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冬季各个湖泊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因子为P,夏季太湖和巢湖却有部分样点落入Si限制的范围,这与太湖营养盐结构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演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2.夏季太湖北部藻类的密度较大,最大可达8.53×10~8个L~(-1),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和隐藻等组成,以微囊藻为优势种,并且含有较多指示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的藻类种属,各种指标显示水体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属中营养—富营养化范畴,空间分布趋势与藻类分布类似。
3.与其它湖泊相比,浅水湖泊的水动力条件较强,悬浮物不易沉降,悬浮有机质的降解较高(98%)。藻类是藻型湖泊悬浮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藻类的降解释放对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反复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4.通过有机C/N原子比值研究发现,各个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湖泊自生有机物源,受陆生有机物源影响较小。另外,各个湖泊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TP、无机磷(Pin)、有机磷(Porg)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各个湖泊沉积物中的N、P基本上都是来自与湖泊沉积
|
|
|
|
1 |
王琦;姜霞;金相灿;徐玉慧;;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J];湖泊科学;2006年02期 |
2 |
李军,刘丛强,王仕禄,朱兆洲,周志华,肖化云;太湖五里湖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J];矿物学报;2004年04期 |
3 |
章婷曦;王晓蓉;金相灿;;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
4 |
李军,刘丛强,王仕禄,周志华,朱兆洲,肖化云;太湖水体溶解营养盐(N、P、Si)的冬、夏二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地球与环境;2005年01期 |
5 |
李江;金相灿;姜霞;刘利军;;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磷的垂向变化[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
6 |
郑丙辉;许秋瑾;朱延忠;;湖泊营养盐控制标准制订方法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9期 |
7 |
魏翔;黄传灵;;内源性营养盐调控湖泊藻类生长机制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8 |
金相灿;孟凡德;姜霞;王晓燕;庞燕;;太湖东北部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赋存形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
9 |
雷泽湘;徐德兰;顾继光;刘正文;;太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对湖泊营养盐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10 |
钟继承;刘国锋;范成新;张路;丁士明;任小龙;;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Ⅰ.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J];湖泊科学;2009年01期 |
11 |
章婷曦;王晓蓉;金相灿;;太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磷形态的垂向特征及相关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
12 |
吴生才,陈伟民,高光;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J];湖泊科学;2003年04期 |
13 |
张龙江;张永春;吴英海;张毅敏;;太湖生态模拟系统构建与应用[J];四川环境;2007年02期 |
14 |
陈飞勇;刘凤丽;金峰;裴毅;藏小平;邢述强;;蓝藻的特征及其水华防治研究[J];人民长江;2008年02期 |
15 |
吴生才,陈伟民,高光;太湖藻类抗逆性的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16 |
陈荷生,江溢,宋祥甫,邹国燕;太湖湖内综合治理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年12期 |
17 |
吴晓东;孔繁翔;张晓峰;曾庆飞;季健;钱善勤;;太湖与巢湖水华蓝藻越冬和春季复苏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
18 |
蒋秀华;;太湖水源地蓝藻水质预测预报动态分析[J];水资源研究;2009年02期 |
19 |
包先明;陈开宁;范成新;;种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年04期 |
20 |
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强弱风浪扰动下太湖的营养盐垂向分布特征[J];水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