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地球化学:碳、硅循环及古海洋响应
【摘要】:硅藻席将巨量的有机碳和生物硅输出到海底,提高海洋生物泵效率,引起大气CO2分压(PCO2)的变化,最终调节全球气候,其在全球碳、硅循环中的作用最近才予以重视。本论文利用从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获取的两个典型的含Ethmodiscus rex硅藻席岩心WPD-03和WPD-12,通过粘土矿物、生源组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总有机碳同位素和Ethmodiscus rex碳、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系统研究,确定了Ethmodiscus rex勃发所需营养物硅的来源及利用程度,评估了硅藻席沉积期的生产力状况,查明了硅藻席沉积期的氧化还原环境,阐述了硅藻席在热带碳循环中的驱动作用,并探讨了由古海洋响应制约的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的形成机制与沉积模式。
粘土矿物和Ethmodiscus rex硅同位素组成表明硅藻质粘土沉积期发生过显著的风尘增强过程,风尘携带的丰富硅和铁促进了Ethmodiscus rex的勃发,从而沉积硅藻席。Ethmodiscus rex特殊的生态学特征(生长于次表层水体)以及对海洋环境的特殊需求(适宜于成层化水体)可解释其勃发对风尘输入的滞后响应。
Ethmodiscus rex硅同位素组成并结合硅藻利用可溶硅的同位素分馏模型表明硅藻席沉积的末次盛冰期(LGM),Ethmodiscus rex勃发已完全利用尽了(次)表层水中的可溶硅,即对营养物硅而言,东菲律宾海在LGM与现代一样,也处于贫营养状态。
生源组分、总有机碳同位素和Ethmodiscus rex碳同位素组成显示古生产力从远洋粘土沉积期→硅藻质粘土沉积期→硅藻席底部沉积期明显增加,在随后的硅藻席中、上部沉积期处于高稳定状态。硅藻席沉积期估计的初级生产力、有机碳雨率(Rain rates)和埋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248.42 g/m2 yr、61.93 g/m2 yr和5.27 g/m2 yr,其初级生产力与现代高生产力的上涌海区可比。多种生产力的定量估算表明在巨型或“树荫种”硅藻生产力评估中要格外谨慎,应区分其代表的“深部”生产力和透光带普通浮游植物代表的“表层”生产力模式。
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表明远洋粘土、硅藻质粘土和硅藻席分别沉积于氧化、亚氧化和硫化缺氧的环境,但硅藻席沉积期的底层水为亚氧化条件。研究区LGM的深部大洋环流模式以及生产力状况联合表明硅藻席沉积的硫化缺氧环境并不是大洋侧向环流减弱引起的水体滞流造成,而主要是Ethmodiscus rex勃发导致的大规模有机质输出到海底而耗尽溶解O2所致。
Ethmodiscus rex碳同位素组成表明LGM时,Ethmodiscus rex勃发消耗了(次)表层水中大量的溶解CO2(CO2(aq)),使硅藻质粘土-硅藻席过渡处CO2(aq)从15.4μmol/L锐减到6.5μmol/L,PCO2也相应地从545 ppmv急减到231 ppmv。硅藻席沉积期PCO2平均为220 ppmv,明显低于硅藻质粘土沉积期的PCO2(平均为440 ppmv),且PCO2总体上逐渐减小,在LDM上部(0~125 cm)沉积期明显低于LGM时全球PCO2(180~200 ppmv),综合表明硅藻席确实扮演“碳汇”角色,最终使研究区(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逐渐演化成CO2的汇。
综合研究表明东菲律宾海的硅藻席由成席的巨型“树荫种”硅藻Ethmodiscus rex吸收风尘硅,并由风尘铁刺激,在大洋成层化条件下勃发,随后“秋季倾泻”而沉积。现有资料似乎不支持“锋面作用”在研究区硅藻席的形成中起作用,也不支持南大洋“硅溢漏”作用带入可溶硅供Ethmodiscus rex勃发。
|
|
|
|
1 |
李月洪,李维亮;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性大气总能量收支[J];气象学报;1990年02期 |
2 |
王桂云,R. T. Barber;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事件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1991年03期 |
3 |
周发琇,于慎余;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的区域性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0年02期 |
4 |
李绪录;热带西太平洋130°E断面上部水团特征及其对El Ni■o和anti—El Ni■o的响应[J];海洋通报;1993年05期 |
5 |
任建国,黄奕普,方志山,王先彬;热带西太平洋雨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5期 |
6 |
武炳义,王东晓,黄荣辉;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4期 |
7 |
黄荣辉,顾雷,徐予红,张启龙,吴尚森,曹杰;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
8 |
徐来声;;《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首航圆满完成[J];海洋科学进展;1986年01期 |
9 |
李若钝;有益的合作[J];山东气象;1987年02期 |
10 |
李若钝,孙瑞本,刘丽惠;热带西太平洋低层大气的多逆温层现象[J];海洋通报;1993年01期 |
11 |
吴迪生;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4期 |
12 |
川村隆一;米志新;;西太平洋热带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J];气象科技;1990年06期 |
13 |
王桂云,刘峰;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叶绿素α最大值和亚硝酸盐最大值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14 |
徐贤俊,李若钝,于惠苓,武建平;E1 Nio形成期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热结构[J];热带海洋学报;1990年03期 |
15 |
刘赟,王东晓,齐义泉,王文质;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
16 |
王庆业;张绪东;;热带西太平洋潜流模拟:(Ⅰ)模式配置与模拟结果验证[J];海洋预报;2009年02期 |
17 |
赵绪孔;;一九八六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气温及海-气交换通量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1988年02期 |
18 |
曾祥雄,马应良;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交换的某些基本特征[J];海洋通报;1990年05期 |
19 |
齐雨藻;钱宏林;;热带西太平洋叶绿素 a 的时空分布[J];暨南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20 |
刘赞沛,王钟,孙瑞本;热带西太平洋水位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J];热带海洋;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