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地球化学:碳、硅循环及古海洋响应

熊志方  
【摘要】:硅藻席将巨量的有机碳和生物硅输出到海底,提高海洋生物泵效率,引起大气CO2分压(PCO2)的变化,最终调节全球气候,其在全球碳、硅循环中的作用最近才予以重视。本论文利用从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获取的两个典型的含Ethmodiscus rex硅藻席岩心WPD-03和WPD-12,通过粘土矿物、生源组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总有机碳同位素和Ethmodiscus rex碳、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系统研究,确定了Ethmodiscus rex勃发所需营养物硅的来源及利用程度,评估了硅藻席沉积期的生产力状况,查明了硅藻席沉积期的氧化还原环境,阐述了硅藻席在热带碳循环中的驱动作用,并探讨了由古海洋响应制约的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的形成机制与沉积模式。 粘土矿物和Ethmodiscus rex硅同位素组成表明硅藻质粘土沉积期发生过显著的风尘增强过程,风尘携带的丰富硅和铁促进了Ethmodiscus rex的勃发,从而沉积硅藻席。Ethmodiscus rex特殊的生态学特征(生长于次表层水体)以及对海洋环境的特殊需求(适宜于成层化水体)可解释其勃发对风尘输入的滞后响应。 Ethmodiscus rex硅同位素组成并结合硅藻利用可溶硅的同位素分馏模型表明硅藻席沉积的末次盛冰期(LGM),Ethmodiscus rex勃发已完全利用尽了(次)表层水中的可溶硅,即对营养物硅而言,东菲律宾海在LGM与现代一样,也处于贫营养状态。 生源组分、总有机碳同位素和Ethmodiscus rex碳同位素组成显示古生产力从远洋粘土沉积期→硅藻质粘土沉积期→硅藻席底部沉积期明显增加,在随后的硅藻席中、上部沉积期处于高稳定状态。硅藻席沉积期估计的初级生产力、有机碳雨率(Rain rates)和埋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248.42 g/m2 yr、61.93 g/m2 yr和5.27 g/m2 yr,其初级生产力与现代高生产力的上涌海区可比。多种生产力的定量估算表明在巨型或“树荫种”硅藻生产力评估中要格外谨慎,应区分其代表的“深部”生产力和透光带普通浮游植物代表的“表层”生产力模式。 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表明远洋粘土、硅藻质粘土和硅藻席分别沉积于氧化、亚氧化和硫化缺氧的环境,但硅藻席沉积期的底层水为亚氧化条件。研究区LGM的深部大洋环流模式以及生产力状况联合表明硅藻席沉积的硫化缺氧环境并不是大洋侧向环流减弱引起的水体滞流造成,而主要是Ethmodiscus rex勃发导致的大规模有机质输出到海底而耗尽溶解O2所致。 Ethmodiscus rex碳同位素组成表明LGM时,Ethmodiscus rex勃发消耗了(次)表层水中大量的溶解CO2(CO2(aq)),使硅藻质粘土-硅藻席过渡处CO2(aq)从15.4μmol/L锐减到6.5μmol/L,PCO2也相应地从545 ppmv急减到231 ppmv。硅藻席沉积期PCO2平均为220 ppmv,明显低于硅藻质粘土沉积期的PCO2(平均为440 ppmv),且PCO2总体上逐渐减小,在LDM上部(0~125 cm)沉积期明显低于LGM时全球PCO2(180~200 ppmv),综合表明硅藻席确实扮演“碳汇”角色,最终使研究区(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逐渐演化成CO2的汇。 综合研究表明东菲律宾海的硅藻席由成席的巨型“树荫种”硅藻Ethmodiscus rex吸收风尘硅,并由风尘铁刺激,在大洋成层化条件下勃发,随后“秋季倾泻”而沉积。现有资料似乎不支持“锋面作用”在研究区硅藻席的形成中起作用,也不支持南大洋“硅溢漏”作用带入可溶硅供Ethmodiscus rex勃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月洪,李维亮;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性大气总能量收支[J];气象学报;1990年02期
2 王桂云,R. T. Barber;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事件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1991年03期
3 周发琇,于慎余;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的区域性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0年02期
4 李绪录;热带西太平洋130°E断面上部水团特征及其对El Ni■o和anti—El Ni■o的响应[J];海洋通报;1993年05期
5 任建国,黄奕普,方志山,王先彬;热带西太平洋雨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5期
6 武炳义,王东晓,黄荣辉;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4期
7 黄荣辉,顾雷,徐予红,张启龙,吴尚森,曹杰;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8 徐来声;;《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首航圆满完成[J];海洋科学进展;1986年01期
9 李若钝;有益的合作[J];山东气象;1987年02期
10 李若钝,孙瑞本,刘丽惠;热带西太平洋低层大气的多逆温层现象[J];海洋通报;1993年01期
11 吴迪生;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4期
12 川村隆一;米志新;;西太平洋热带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J];气象科技;1990年06期
13 王桂云,刘峰;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叶绿素α最大值和亚硝酸盐最大值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14 徐贤俊,李若钝,于惠苓,武建平;E1 Nio形成期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热结构[J];热带海洋学报;1990年03期
15 刘赟,王东晓,齐义泉,王文质;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16 王庆业;张绪东;;热带西太平洋潜流模拟:(Ⅰ)模式配置与模拟结果验证[J];海洋预报;2009年02期
17 赵绪孔;;一九八六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气温及海-气交换通量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1988年02期
18 曾祥雄,马应良;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交换的某些基本特征[J];海洋通报;1990年05期
19 齐雨藻;钱宏林;;热带西太平洋叶绿素 a 的时空分布[J];暨南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20 刘赞沛,王钟,孙瑞本;热带西太平洋水位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J];热带海洋;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书箴;于卫东;程军;;热带西太平洋势能的年际变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包洪平;杨奕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陶明华;张金岩;;冀中地区古近纪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气候演变[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黄学光;;燕山中段高于庄组桑树鞍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6年
5 熊伟;邱以钢;戴俊生;向立宏;闵伟;;渤南洼陷同沉积构造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陈安定;唐焰;冯武军;;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王峰;田景春;张锦泉;倪新锋;夏青松;;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物源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申银民;李明和;吴建国;李梅;;塔里木盆地塔北南缘东河砂岩沉积演化与砂体分布[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夏学惠;;冀东地区中元古代硫化物黑烟囱与嗜热微生物成矿作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彭润民;翟裕生;王志刚;韩雪峰;秦俊文;王建平;梅建明;;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矿集区海底喷流成矿特征与勘查[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志方;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地球化学:碳、硅循环及古海洋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李元龙;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团时空特征及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赵路子;碳酸盐岩隐蔽滩相储层特征及预测模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谭秀成;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模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剑平;东濮凹陷马厂地区变换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魏福军;东濮凹陷刘庄地区ES_2~下段层序地层及相控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汪正江;黔东地区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层划分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8 顾雷;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曹红霞;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刘自亮;燕山中东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臼齿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毅;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伟;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张增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罗婷婷;鄂尔多斯南缘及邻区石盒子组、延长组沉积期盆地原型及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颖嘉;五台山元古界滹沱群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席党鹏;松辽盆地白垩纪中期最大湖侵的古生物与古环境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白仲才;塔北南缘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邵晓岩;白豹—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荆夏;松辽盆地东部晚白垩世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杨青莹;热带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年际变化主要特征与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搭建横跨太平洋的科技之虹[N];科技日报;2000年
2 舒家声;皮格决定田黄价值[N];黑龙江经济报;2004年
3 杨璇;海洋与干旱[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记者 唐少曼 通讯员 刘洋;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启动[N];中国海洋报;2010年
5 黑龙江省气象局 袁长焕;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N];卫生与生活报;2010年
6 莫杰(本文作者系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7 舒家声;田黄岂能靠仪器检测[N];中国商报;2006年
8 高琳;厄尔尼诺会卷土重来吗?[N];中国气象报;2004年
9 ;庆祝中美海洋和渔业科技合作三十周年[N];中国海洋报;2009年
10 记者任建民;本世纪首次厄尔尼诺出现[N];人民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