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

吴振利  
【摘要】:南海西北次海盆东接东部次海盆,南靠中沙群岛,西临西沙海槽,北依南海北部陆坡,东北宽西南窄,是南海三个次海盆中面积最小的一个海盆,但其位置独特,构造演化复杂。西北次海盆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从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西北次海盆附近区域则涵盖了裂谷、海盆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以及陆壳、过渡壳和洋壳等多种构造单元。而且由于西北次海盆尺度小,南北陆缘距离较近,成为研究大陆边缘初始张裂过程、共轭属性和区域重要地质事件的有利地区。 本论文基于2006年西北次海盆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折射地震调查所获取的两条高质量剖面数据,结合多道地震剖面资料,通过精细数据处理、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反演得到了西北次海盆纵向和横向的深部地壳结构模型。并结合重力数据,进行了密度反演计算,获取了海盆下方的密度分布模型。综合研究区内搜集到的地球物理数据,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对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对西北次海盆的陆缘张裂特征、莫霍面形态特点以及海盆地壳性质进行了重点剖析,以南海北部边缘张裂演化史和南海海盆构造演化史为主线,对西北次海盆北部陆缘性质,海盆地貌形态、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构造成因及其形成、演化历史等进行了广泛讨论,获得了多项有益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利用OBS广角地震数据建立了西北次海盆纵向和横向深部地壳结构模型,获取了详细的莫霍面形态和结构特征;通过重力反演获取了西北次海盆地壳深部密度分布信息。 2)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表明,海盆下方Moho面呈隆起状,埋深约11km,两侧形态近似对称,中央稍深为12.0km,且与多道地震剖面发现的中央火山隆起区有镜像对称关系。地壳厚度也从陆坡厚约21km,至海盆减薄为最小7.7km,发生了强烈减薄,西北次海盆的张裂模式属于纯剪切模式。 3)OBS2006-1、OBS2006-2两条剖面地壳结构中均不存在下地壳高速层,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缘西部的非火山型性质。OBS2006-1地壳剖面的分布位置为划分南海北部地壳性质分界线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4)西北次海盆地壳性质属新生洋壳性质。西北次海盆已经进入海底扩张阶段,但由于其规模小,从初始扩张到稳态的海底扩张时间短,记录不到清晰磁异常条带,故无明显磁异常条带表现。而西北次海盆经历了层2熔岩的不对称溢流,进一步又模糊和干涉了原有的磁条带。 5)地貌、沉积物和构造分析表明,西沙海槽并非简单的西北次海盆向西扩展产物。南海北部地区西沙海槽,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在动力学特征方面更多表现出差异性,反映不同的演化过程和内在联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伯初;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生代的海底扩张[J];热带海洋;1999年01期
2 王皘;刘秦玉;;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对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的可能贡献[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第一章 前言[J];东海海洋;1989年04期
4 Christine Deplus ,陈秀澄;印度洋活动变形[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9期
5 吴文中,朱袁智;南海的粘土矿物[J];热带海洋学报;1983年01期
6 翟丽,方国洪,王凯;南海风生正压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4年04期
7 金钟,徐世浙,李全兴;南海海盆海山古地磁及海盆的形成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5期
8 杜岩,王东晓,陈举,王卫强,谢强;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6期
9 鄢全树;石学法;;南海盆海山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9年12期
10 李粹中;南海深海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科学B辑;1985年06期
11 韩舞鹰,林洪瑛;南海的水通量[J];海洋通报;1992年02期
12 何廉声;南海新生代岩石圈板块的演化和沉积分布的某些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2年01期
13 刘以宣,詹文欢;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14 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丘学林,胥颐,刘建华;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15 赫崇本,管秉贤;南海中部NE-SW向断面海水热盐结构以及海盆冷水来源的分析[J];海洋与湖沼;1984年05期
16 陈邦彦,王光宇;海洋地球物理与南海地质[J];石油物探;1989年03期
17 袁友仁,杨树康,汤贤赞,王保贵,侯红明,柳枞阳;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J];热带海洋;1994年02期
18 张远辉,杜俊民;南海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4期
19 张健,石耀霖;南海中央海盆热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3期
20 黄福林;论南海的地壳结构及深部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张丽莉;朱鲁;;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李家彪;金翔龙;高金耀;;南海东部海盆多波束数据处理及其构造意义[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健;汪集旸;;南海深部地热及流变学特征[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阮爱国;徐辉龙;夏少红;;西北次海盆OBS2006-2测线深部地壳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珍;周蒂;钟志洪;;前新生代构造在南海发育中的作用——物理模拟证据[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金春爽;汪集旸;;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初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苏达权;刘元龙;陈雪;陈邦彦;李唐根;曾维军;林长松;;南海的三维莫霍界面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苏轼鹏;邵利民;陈连明;;影响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王静;栾锡武;;南海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霍文冕;暨卫东;;南海表层水石油与重金属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利;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王静;南海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何琰;北欧海锋面特征分析与深层水体结构和环流及其对溢流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黎刚;晚第四纪中高纬区两处大陆边缘沉积地貌发育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崔红;南海对于台风伊布都响应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丽;南海风生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2 尚婷;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邵关;南海上层环流季节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高刚;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演变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臣;渤海海盆地文安斜坡上古生界成藏史数值模拟[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7 梁广建;南海潮汐数值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陈湘青;南海中小企业品牌创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9 周冠华;基于ComGIS的南海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格根塔娜;西菲律宾海比科尔陆架与马努斯海盆海底热液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莹;广东南海型材业欲升级[N];中华建筑报;2004年
2 曲延涛 李湘北;南海:菲律宾在“雷区”内玩火[N];中国国防报;2011年
3 记者 边防军;南海土地市场打破沉寂[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4 顾奇志;南海十大措施打造知识产权强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飞 李春旭;南海寨里增收忙[N];云南日报;2006年
6 潮白;过几年再看“南海Ⅰ号”也不迟[N];南方日报;2007年
7 迈克尔·理查森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中国能源战略向南海推进[N];世界报;2008年
8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中国-东南亚关系专家 伊恩·斯多瑞 本报特约编译 郭懿芝;处理南海争端 中国底气来自哪里[N];世界报;2009年
9 记者 朱思平 通讯员 马文莉 周文亮;打造通航南海快速空中走廊[N];中国民航报;2009年
10 记者 陈佳南 通讯员 肖冰冰;“南海五号”旧貌换新颜[N];中国船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