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

孙启良  
【摘要】:南海北部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对深水区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重要的科学和生产问题都尚未解决。本文根据高精度的三维(3D)和二维(2D)地震资料、多波束资料和钻井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包括琼东南盆地南部、中建南盆地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等)的聚集流体逸散系统的特征、类型和影响因素及它们活动所造成的结果(沉积物变形和海底麻坑)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对南海北部聚集流体逸散类型进行了识别、划分和总结。南海北部的聚集流体逸散系统主要包括构造断层流体逸散系统、多边形断层流体逸散系统、溶蚀碳酸盐岩流体逸散系统、岩浆侵入流体逸散系统、砂体侵入流体逸散系统和管状流体逸散系统。其中多种流体逸散类型,如多边形断层、溶蚀碳酸盐岩通道和砂岩侵入体等是在南海北部地区首次发现的;(2)首次发现许多巨型麻坑,这些麻坑平均直径超过1.6公里,平均深度约100米。研究区内的巨型麻坑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最大尺度的麻坑。麻坑作为流体逸散在海底的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区内的巨型麻坑是流体逸散和底流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3)在研究区首次发现一种新型的沉积物变形。这种沉积物变形在平面上表现为大型凹陷,直径达数公里,深度达几十米;三维上表现为圆锥形。通过仔细的分析,这种软沉积物变形是在红河断裂活动所引起的地震和局部隆起的触发下,下部的流体向上运移,使上部沉积物发生塑性变形和差异压实所形成的。根据这些认识,重建了其形成过程。对聚集流体逸散和软沉积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1)它们能指示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成藏;(2)可以造成海底不稳定,引起海洋石油钻探、海底管道和电缆布设的风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玉亭;基于逸散能量的液化敏感性──一个协调的设计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4期
2 冯涛;;非导电性液体在管内流动引起的带电与逸散[J];鸡西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周竟勤;粘性流体的通用微分能量守恒方程式的推导及其逸散函数的一般表达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4 王大伟;吴时国;董冬冬;姚根顺;曹全斌;;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3期
5 吴时国;孙运宝;孙启良;董冬冬;袁圣强;马玉波;;深水盆地中大型侵入砂岩的地震识别及其成因机制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6 吕宝凤;袁亚娟;;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4期
7 张功成;米立军;屈红军;冯杨伟;范玉海;;全球深水盆地群分布格局与油气特征[J];石油学报;2011年03期
8 袁圣强;吴时国;马玉波;付彦辉;;南大西洋深水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系统[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2期
9 吴时国;孙启良;董冬冬;;深水盆地中多边形断层的几何特征与形成机制探讨[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秦志亮;王大伟;吴时国;马玉波;曹全斌;许建华;;侵入砂体对深水油气勘探的研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2期
11 郭英廷,侯慧敏,李娟,常江林;煤中砷、氟、汞、铅、镉在灰化过程中的逸散规律[J];中国煤田地质;1994年04期
12 苑金生;建材污染源不容忽视[J];今日科技;1996年12期
13 陈远荣,戴塔根;浅论油气藏的逸散史与油气化探异常模式[J];地质与勘探;1999年06期
14 李玉亭;滞回阻尼结构能量的输入和逸散特性[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2期
15 A. R. Barringer;周季平;;快速航空油气探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7年02期
16 谈成龙;建筑材料的颗粒大小对氡射气率的影响[J];世界核地质科学;1996年01期
17 靳迎武;张善学;邱洪森;曹纪刚;;降低装煤过程中荒煤气逸散的方法探讨[J];河南科技;2008年06期
18 J.Janicke;周卫健;刘顺生;李德忍;;有关电子探针定性定量分析中的一些问题[J];地球与环境;1984年05期
19 袁品荣;;新型防水服[J];世界博览;1986年06期
20 许效松;赵玉光;;第十四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述评[J];岩相古地理;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运宝;吴时国;;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浅水流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超压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章裕民;黄信文;胡伟兴;胡伟兴;周芷玫;;大型裸露地PM_(10)防治措施效率及其施用效益之研究——以稻草铺盖为例[A];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巨鹏;潘一山;梁政国;;北票矿区煤层气地表泄漏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刘乃维;林启灿;;应用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监测石化厂区异常泄漏[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王恩营;高荣斌;庞学文;;煤层瓦斯赋存的岩层效应厚度分析[A];基于瓦斯地质的煤矿瓦斯防治技术[C];2009年
6 吴之训;崔益旺;郑建南;崔先文;;用大功率复电阻率法探测油气藏[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王恩营;高荣斌;庞学文;;煤层瓦斯赋存的岩层效应厚度分析[A];2008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凤仙;毕玉芬;王晓云;;云南野生苜蓿与引进苜蓿的核型分析[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其烈;;CNG压缩机与关联装备之选型[A];全国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伟;王盛;;除尘电机驱动系统润滑与节能环保[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厦门)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杨海兵;尘肺病程特征及粉尘对背根神经元钙通道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万秋;中扬子地区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施振生;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及动力学成因模式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5 孙运宝;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灾害机理与钻前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祥佳;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逸散及尾水的O_3/UV深度处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申莎菲;清逸散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梅;济南市区加油站附近空气中有机污染特性研究及健康风险评估[D];山东大学;2006年
4 贾强;山东省瓦斯地质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龚承林;北波拿巴盆地及典型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胡亮;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区主要后生蚀变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西北大学;2010年
7 张炯;张裂大陆边缘盆地地史及热史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朱加锋;邯郸矿区2#煤层瓦斯地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莹品;王庄矿选煤厂高压微雾除尘系统设计[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杨付领;潞安矿区3#煤层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雨;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基础研究展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敖娟 孙立忠;用科学方法实现城市照明节能[N];中国建材报;2005年
3 ;燃气事故有“克星”[N];国际商报;2003年
4 林立恒;多元综合型烟气捕集及干法净化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5 刘见中;煤矿瓦斯爆炸频发敲响安全警钟[N];健康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陈惠玲;油气勘探:进军深水盆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张抗;钻向大洋深处[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8 盛国华;多层塑料软管材料的构成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7年
9 江其勤;实现岩石气态烃的精细分析[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主任医师 罗普泉;职业中毒的预防[N];大众卫生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