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内波的X波段雷达监测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南海东北部是内波多发区,内波引起的次表层流调制海表波高谱,在海面呈现长的准线形条带,能被遥感卫星观测到。但是,卫星受到自身运行周期的限制,还受恶劣海况影响,其获取内波信号具有偶然性;船载X波段雷达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监测到弱的内波表面信号。目前X波段雷达监测内波的工作极少,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以往数值模拟手段多用来研究内波的垂向结构变化,模拟内波表面信号的很少。
本文以研究内波表面信号为主线,分析了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南海实测数据,利用Lamb模式和ROMS模式模拟了内波表面信号,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为:
利用Radon Transform技术从雷达的后向散射图像中求取了东沙K106站在2009年6月24日观测到的一个振幅大于100米的孤立波的相速度,考虑了海流的影响,最后计算得到该孤立子的相速度等于3.04m/s,波的传播方向大致为297°。
利用Radon Transform技术从雷达的后向散射图像中求取了一个含有3个非线性波的内波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利用两层有限深混合层公式,从船载X波段雷达影像中求取了混合层深度,结果与现场实测的温度链和CTD数据对比,显示很好的一致性。
船载雷达在6月25日11时47分监测到的波包含有至少4个子波,其中最后的子波雷达表面信号最强。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个孤立波(24日22时43分)前部振幅达20m的内波在表面没有内波信号;而第三个孤立波(25日11时47分)前部振幅5m的内波在表面有内波信号。通过分析现场ADCP、CTD监测数据,发现背景流、混合层深度对内波表面信号的强弱有重要影响。
利用Lamb非静力模式,进行了6个数值敏感实验,发现:背景流对内波垂向结构有很大影响。随着背景流减小,非线性波变成线性波;传播速度减小;扰动混合区缩小。背景流对内波的表面信号有很大影响。用MASUG指标定量化了不同因素对内波表面信号的影响。当与内波传播同向的背景流增大,表面流梯度变大,内波表面信号会增强;混合层加深,内波的表面信号强度减弱。
利用静力版ROMS模态分裂技术的优势,考虑潮汐的影响,模拟的水位场具有明显的条纹,与SAR影像中内波条纹在时空上吻合,利用模拟的内波表面信号分别展示了起源于巴布延岛、巴坦岛的内潮波时空变化特征,并成功地模拟了“手拉手现象”。用模拟的内波表面信号获取的传播速度与以往研究成果一致。
|
|
|
|
1 |
张云鹏,高天赋,蒋德军;内陆湖中声传输起伏[J];声学学报(中文版);1997年02期 |
2 |
张兴阳,何幼斌,罗顺社,别必文;内波单独作用形成的深水沉积物波[J];古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
3 |
董庆,郭华东,王长林;利用航天飞机成像雷达图像分析南海内波[J];海洋通报;2000年06期 |
4 |
徐肇廷,王景明;小型内波实验水槽及其供水、造波与量测系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5 |
方欣华,鲍献文,张玉琳,劳治声;南海西南海域的内波和细结构[J];海洋与湖沼;1994年01期 |
6 |
李德筠,王日新,沈国光,程虹;连续分层重力内波的数学模型及其传播模式[J];天津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
7 |
杜涛,吴巍,方欣华;海洋内波的产生与分布[J];海洋科学;2001年04期 |
8 |
杨丽君,张崇刚;内波、内潮汐沉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2期 |
9 |
徐肇廷,沈国谨,王伟,王爱群;新型三维内波及分层流水槽系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0 |
王日新,沈国光,李德筠,徐肇庭;层化流体中半板造波的内波解[J];海洋与湖沼;1999年03期 |
11 |
何幼斌,罗顺社,高振中;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现状与进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2 |
朱勇;分层流体中混合流体团运动生成内波的研究现状[J];力学进展;1993年01期 |
13 |
蔡树群,甘子钧;内波频散关系的一种数值解法[J];热带海洋;1995年01期 |
14 |
方欣华,吴巍,仇德忠;关于南沙海域内波与细结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5 |
徐肇廷,姚凤朝,隋红波;分层海洋中运动物体生成的内波[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6 |
叶春生,沈国光;海洋内波对小尺度圆柱体作用力的分析与计算[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7 |
张蝶丽;圆柱运动的内波渐近解[J];力学学报;1988年03期 |
18 |
叶春生,沈国光;内波垂向结构的分段求解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
19 |
叶建华;黄海中部的低频内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20 |
方欣华;海洋内波动力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