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井区珠海组混合沉积成因模式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摘要】: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因其特殊的机理及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使各地学者广为关注。但由于长期以来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被分隔开来自成系统进行研究,使得混合沉积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现今,国内针对南海混合沉积的研究较少见,且均为近年针对南海北部的区域性成果,未见有相关区域关于混合沉积的岩石学尺度上的研究。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岩芯描述等,对其混合沉积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物源来源意义、混合沉积成因及其模式、油气勘探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珠江口白云凹陷荔湾井区在珠海组沉积期,沉积环境上属于海陆交互相的浅水陆架环境,构造背景属于相对较稳定的断坳转换期,同时为整个珠江口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整个凹陷被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古珠江物源充填形成陆架三角洲,形成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混合沉积环境。通过该区多口井钻井资料显示,根据不同的研究尺度,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层系:主要为粉砂岩和灰岩、灰岩与泥灰岩、粉砂岩、泥灰岩和灰岩的三类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混积岩,主要为(含粉砂)泥灰岩。研究区在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形成的混合沉积中,陆源碎屑主要是来自古珠江;碳酸盐有无机和有机成因两类,且形成“外源背景,内源为辅;有机为主异地,无机微量原地”的物源结构。该区混合沉积作用类型有三类:相混合、间断混合、原地混合,并形成以相混合为主要混合作用方式、原地混合机间断混合为次要混合方式的三类混合沉积作用相辅相成的叠合混合沉积作用特征。基于以上,作者提出该区混合沉积的成因模式。综合该区混合混合沉积特征及研究成熟区混合沉积储层特征,认为该区混合沉积由一定的油气地质意义,并可以与该区陆架浅水三角洲、深水扇储层组合形成多套储层配置的多套生储盖体系,为该区乃至白云凹陷提供新的勘探思路。
|
|
|
|
1 |
蔡进功,李从先;内蒙西南部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1期 |
2 |
王国忠;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J];古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
3 |
沙庆安;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
4 |
罗顺社,刘魁元,何幼斌,高振中,淡卫东;渤南洼陷沙四段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与模式[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5 |
杨朝青,沙庆安;云南曲靖中泥盆统曲靖组的沉积环境:一种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J];沉积学报;1990年02期 |
6 |
江茂生,沙庆安;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6期 |
7 |
王宝清,胡明毅,胡爱梅,陈建明;湖北南漳中三叠统巴东组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年04期 |
8 |
江茂生,沙庆安,刘敏;华北地台下中寒武统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山东张夏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1996年S1期 |
9 |
肖传桃,潘云唐;新疆巴楚地区石炭纪陆源碎屑、碳酸盐与硫酸盐混合沉积[J];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10 |
姜文利;赵素平;张金川;叶欣;;煤层气与页岩气聚集主控因素对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6期 |
11 |
全松青,王国忠,吕炳全,蒋盘良;海南岛排浦珊瑚礁区的现代沉积体系及其演化过程[J];沉积学报;1993年04期 |
12 |
董桂玉;陈洪德;李君文;林良彪;钟怡江;罗进雄;王峰;陈安清;李洁;;环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混合沉积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
13 |
董桂玉;何幼斌;陈洪德;罗进雄;秦志勇;;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研究[J];地质论评;2008年05期 |
14 |
张金亮;司学强;;断陷湖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东营凹陷金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为例[J];地质论评;2007年04期 |
15 |
董朔朋;祝彦贺;;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北部中新统硅质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8期 |
16 |
郭福生;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
17 |
苏静;旷红伟;刘俊奇;覃汉生;;束鹿凹陷古近系沙三下段沉积相特征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1期 |
18 |
江永宏;李胜荣;;湘黔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镍-钼矿床黄铁矿的成因[J];地质通报;2010年Z1期 |
19 |
蒋炼;曾驿;文晓涛;贺振华;石站站;;基于地震相分析的砂体储层厚度描述[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
20 |
吴如灼;桂西北三叠系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层序及其对层控微细粒金矿床的的控制作用[J];地质与勘探;199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