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左涛  
【摘要】:本文应用项目组前期由卫星SSM/I (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反演出的海洋和大气参数,并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COARE3.0),计算出了亚印太区域198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270个月的高分辨率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分析了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分别对热带太平洋区域、北印度洋区域海气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进而利用海气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进行预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变化特征以及随经纬度的气候态变化特征表明,该区域的海气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南中印度洋区域的夏季以及黑潮区域的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和北印度洋区域次之; 2.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海区,分析了关键海区海面热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印度洋区域的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变化趋势之间差异很大,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黑潮区域和南中印度洋区域各自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量级存在差异。另外,黑潮区域的热通量从冬季到夏季,由极大值逐渐减小到极小值,冬季向大气中释放的热通量最多,夏季最少,南中印度洋区域的海气热通量变化与黑潮区域完全相反。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和北印度洋区域感热通量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 3.对关键海区的热通量进行小波及功率谱分析表明,黑潮区域的潜热和感热通量均存在准1年的显著周期;北印度洋区域海气潜热通量存在显著的准3年周期;南中印度洋区域感热通量具有准3年的周期;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潜热和感热通量存在1年的显著周期。 4.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气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间做时滞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海气感热和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最佳相关场位于海气热通量超前南海夏季风爆发3年的4月。同样的分析方法得出北印度洋区域的海气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间的最佳相关场位于海气热通量超前南海夏季风爆发3年的5月。 5.利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气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2011年和2012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基本正常,实际爆发情况为偏早2侯,2012年将会出现偏晚1-2候,实际爆发偏晚1侯,预报效果良好。 6.利用北印度洋区域海气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对2011年和2012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基本是正常偏早1候,实际爆发情况为偏早2侯;2012年将会出现偏晚1-2候,实际爆发偏晚1侯,预报效果非常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2 彭端;南海夏季风与肇庆汛期旱涝[J];广东气象;2003年04期
3 张韧,余志豪,蒋全荣,罗坚,董兆俊;南海夏季风活动与季内北太平洋副高的形态和西伸[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2期
4 吴恒强;强弱南海夏季风年广西的天气及预测概念模型[J];广西气象;2004年02期
5 高辉,何金海,谭言科,柳俊杰;40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张娇,郭品文,刘海文;江苏省“五一”期间降水变化特征及极端异常天气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何敏,许力,宋文玲;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J];气象;2002年10期
8 谢安,张振洲;南海夏季风的推进[J];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9 戴念军,谢安,张勇;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10 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11 朱乾根,徐国强;南海夏季风爆发机制的数值实验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12 温之平,薛晓冰,梁肇宁,吴丽姬;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3 王黎娟,何金海,徐海明,陈富山;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爆发过程[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4 陈隽,金祖辉;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因子的诊断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15 何金海,王黎娟,徐海明,周兵;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J];新疆气象;2004年01期
16 乔云亭,简茂球,罗会邦;南海夏季风降水的区域差异及其突变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17 梁肇宁,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J];大气科学;2004年02期
18 林建恒,王安宇,冯瑞权,唐天毅,吴池胜,李国丽,李江南,吴尚森;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2期
19 黎伟标,罗会邦;南海夏季风活动激发的大气遥相关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0 简茂球,贺海晏;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年对流层温度场演变特征及其热力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彬;吴兑;李菲;邓涛;;南海夏季风背景下的广州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2 郑彬;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2007年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北传及影响因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毛燕军;;南海夏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梁卓然;江志红;刘征宇;顾婷婷;;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6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Ⅰ诊断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温之平;梁肇宁;;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江志红;梁卓然;刘征宇;;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在气候诊断中的初步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陶玫;邓华军;胡洛林;;2004年江苏秋旱特征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李东辉;谭言科;朱益民;;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陈官军;中国南方夏季区域持续性强降水与大气季节内振荡[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3 温之平;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田荣湘;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冬梅;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异及其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魏红成;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对南海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3 李霞;南海夏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变异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王丽娟;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王晓波;异常东亚冬季风对中国近海海—气通量及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坚;风廓线雷达在南海季风边界层结构及深圳海陆风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8 卢峰;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对ENSO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陈翔翔;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程守长;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孙楠;华南江南将进入多预期[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记者 姚润丰;“高温、干旱”是两个关键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张虹;西江近期缘何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洪水[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高琳;为今夏异常高温诊脉[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陶诗言;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王瑾;瞄准“国际水平”[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刘毅;长江中下游为何持续干旱[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吴越 通讯员 阳揣环;个数偏多 时间集中 路径复杂[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