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
【摘要】:内潮,作为海洋中几乎处处存在的一种现象,对天文潮潮能的耗散、营养物质输运、深海海水混合以及热盐环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利用三维非线性、非静力近似高分辨率模式(MITgcm)对南海北部内潮进行了模拟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内内潮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正压潮与内潮的能量转化机制,并对内潮的各个组成分潮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利用不同路径的台风风场和不同流量的黑潮流场驱动分别做了敏感性分析,并结合台风作用下的潜标数据,探讨了台风和黑潮对海峡中内潮、内孤立波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吕宋海峡中恒春海脊、吕宋岛弧为南海北部内潮能量主要产生区域,两者贡献比为3:7,其中在萨布唐岛以南、加拉鄢岛以北以及富加岛以西等东海脊西坡区域存在能流散度的高值区,应为大潮期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主要产生源地。大、小潮期间内潮主要产生区不尽相同,这意味着内孤立波源地可能随大小潮的变化而改变,但无论大、小潮巴坦群岛附近均为内孤立波主要源地。
2、大(小)潮时,正压潮在吕宋海峡共损失64(47)GW能量,其中59.0%(50.5%)转化为内潮,生成的内潮相当大一部分在海峡内耗散掉(大潮时43.2%,小潮时为54.4%),约22(11)GW内潮能量流出海峡;其中,西传入南海能流为11.2(6.0)GW,东传入太平洋为9.9(4.4)GW。西传的内潮能量约有1.6(0.9)GW会被转化内孤立波。就模态而言,小潮期比大潮期更易出现内潮的高模态;北截面比南截面更易出现内潮的高模态;南北向流速比东西向流速更易出现高模态。
3、吕宋海峡中内潮能量呈现较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于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冬季最弱。相比冬季,夏季约有12.4%的正压潮能量被额外地转化为内潮,而传出吕宋海峡的内潮能流通量则增加了高达21.5%,其中与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关系最为密切的西传能流通量增加了15.8%,很好地解释夏季南海北部内孤立波频繁出现的现象。内潮的高模态一般更易出现在夏季,而且高模态所占比重比其他季节也要大。
4、吕宋海峡中K1和M2内潮占据主导位置,其次为O1内潮,而S2内潮则小得可以忽略;恒春海脊对M2内潮的调制作用要明显大于K1内潮,而兰屿海脊对其作用则明显弱于K1内潮;西海脊主要产生半日内潮,东海脊主要产生全日内潮。东、西向传出的内潮能量均以全日分潮占主导,但由于全日内潮主要流向西南,并且容易受到地转耗散效应的影响,故南海北部仍然主要以半日内潮为主。
5、仅使用黑潮区温、盐层结充当模式初始场就会显著增强吕宋海峡内潮的生成,这就意味着黑潮大范围入侵时,仅从热力角度考虑也会增强吕宋海峡中内潮的生成。黑潮的存在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内潮的M2和K1分潮的能流通量分布,导致了内潮尤其是半日内潮西向能流通量的增加,进而增强在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出现的概率和振幅。
6、穿过吕宋海峡西北向移动的黑格比强台风显著增强向西流入南海的斜压潮的能量,明显减弱东向能量;沿吕宋海峡东侧北上的海鸥台风则削弱了东、西向传播的内潮能量。通过对南玛都台风期间的锚定潜标资料分析发现,南玛都台风显著增强了内潮西传能流通量,并促使了大振幅内孤立波的产生。
|
|
|
|
1 |
方国洪,李鸿雁,杜涛;内潮的一种分层三维数值模式[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
2 |
杜涛,方欣华;内潮模拟的数值模式[J];海洋预报;1999年04期 |
3 |
蔡树群,陈荣裕,邱章;底地形变化对内潮产生影响的数值研究[J];台湾海峡;2000年01期 |
4 |
袁叔尧,徐锡祯,邓九仔,邱章;南海东北部内潮数值研究[J];热带海洋;1995年04期 |
5 |
江明顺,方欣华;谱方法在海洋内潮波计算中的应用[J];南昌水专学报;1994年S1期 |
6 |
赵俊生,耿世江,孙洪亮,张自历;北黄海内潮对潮流垂直结构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6期 |
7 |
高坤;陈学恩;于华明;张舒文;;内潮对吕宋海峡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8 |
廖光洪;袁耀初;Kaneko ARATA;杨成浩;陈洪;Taniguchi NAOKAZU;Gohda NORIAKI;Masanori MINAMIDATE;;吕宋海峡ADCP观测的450m以浅水层内潮特征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1期 |
9 |
鲍献文;张义钧;孙丽;杜涛;方欣华;;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区的半日内潮波特性(英文)[J];海洋通报(英文版);2006年02期 |
10 |
蔡树群,甘子钧;南海北部孤立子内波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
11 |
张效谦,梁鑫峰,周磊;利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提取的太平洋M_2内潮能通量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5期 |
12 |
戴德君;乔方利;袁业立;;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Ⅱ.粗糙地形情况下水深对内潮能通量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
13 |
江明顺,方欣华,单正强,魏明建;陆架陆坡潮成内波的二维三层模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4 |
袁叔尧,邓九仔;南海北部内孤立波数学模型[J];热带海洋;1999年03期 |
15 |
徐肇廷;贾村;陈旭;文凡;;两层分层流体中初始内孤立波分裂的数值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6 |
姜波;吕咸青;;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1期 |
17 |
张效谦,梁鑫峰,田纪伟;南海北部450m以浅水层内潮和近惯性运动研究[J];科学通报;2005年18期 |
18 |
郭圣明;胡涛;;黄海内潮特征及对声传播的影响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
19 |
方欣华,吴巍,仇德忠;关于南沙海域内波与细结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20 |
秦崇仁;海湾内潮流流速沿水深的分布[J];海洋科学;1981年03期 |
|
|
|
|
|
1 |
王刚;乔方利;侯一筠;林敏;;有限深海洋中内潮生成的亚临界问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
2 |
梁鑫峰;张效谦;;利用高度计资料估计内潮能通量的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
3 |
高秀敏;王永刚;魏泽勋;方国洪;王新怡;;印尼海潮波伴随同化研究[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4 |
李家春;程友良;范平;;海洋内波与海洋工程[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
5 |
程友良;;海洋内波研究现状及展望[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
6 |
薛惠洁;柴扉;侍茂崇;;吕宋海峡水平通量计算[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7 |
许建平;潘玉球;柴扉;刘增宏;朱伯康;;1998年春夏季南海若干重要水文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8 |
薛惠洁;柴扉;侍茂崇;;南海东北部黑潮的入侵流套及其环流[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9 |
方国洪;魏泽勋;王永刚;;卫星高度计时代潮汐学的发展[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10 |
闫晓梅;孙澈;;台湾以东黑潮入流的相关分析[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