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海域富营养化特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本研究在选取我国典型海域进行富营养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上二代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及前期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评价模型进行进一步改进,构建了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并将评价方法应用于我国典型近岸海域,以期为近海富营养化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开展多个典型海域富营养化评价的同时,开展多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将我国目前应用的传统富营养化指数法、“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综合评价程序分别与构建的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改进评价模型。基于上述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
1)通过对海域富营养化特征的分析得出:从较长的时间序列来看,无论是渤海湾和莱州湾附近海域,还是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营养盐浓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这些海域的营养盐加富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营养盐加富状况与这些区域长期以来赤潮发生频次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是保持一致的。尤其在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浓度变化趋势和赤潮的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更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从富营养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对于大部分区域而言,营养盐在湾内和近岸海域浓度较高。营养盐高的区域基本也是发生赤潮频次较高的区域。但是也存在部分海域因区域特性的差异导致营养盐高值区与赤潮高发区在空间上并不吻合。与渤海湾和莱州湾赤潮暴发的区域基本是营养盐水平较高的区域不同,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仅仅在象山湾和象山湾湾外近海营养盐高浓度区域和赤潮高发区域具有一定的重合。而长江口和杭州湾两个典型近海系统,营养盐的分布与赤潮的分布正好呈现相反的趋势,即营养盐加富程度较高的口门内和浑浊带区域是赤潮发生较少的区域,相反营养盐浓度较低的外海区域是赤潮和低氧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一些渤海湾中部远离海岸的区域。因此对区域进行富营养化状况的分析和评价应全面考虑海域的营养盐压力和赤潮、低氧等富营养化症状多个方面。
2)运用构建的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综合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对渤海西南部、山东半岛典型海域以及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三个区域的富营养化评价和结果比较来看,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属于三个区域中最严重的,富营养化状况达到“Poor,差”到“Bad,劣”等级的海域面积最大。其次是渤海湾北部海域,尤其是海河入海口附近的富营养化程度也很严重。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在三个区域中最轻,没有出现“Bad,劣”的等级。象山湾、莱州湾湾底、胶州湾、丁字湾、四十里湾等封闭性区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同样较严重。一般而言,海湾内的富营养化程度要比近岸开阔型海域严重。如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渤海湾和莱州湾湾外开阔海域的富营养化等级基本都在“Moderate,中”以下,与这些地方良好的水交换条件及较少的营养盐排放有关。河口区域富营养化状况与河口区域特性也有明显的关系,流量和泥沙量大的河口区域,富营养化症状一般在河口的外海海域表达,富营养化程度较严重,如长江口和杭州湾湾口的外海;而流入海湾内流速缓慢、泥沙量不高的河口区域,营养盐输入以后,一般富营养化症状在湾内河口处便得以表达,表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症状,如海河入海口、小清河入海口、胶州湾海泊河入海口等区域。
3)在不同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综合评价和“NOWPAP”综合评价都识别出胶州湾湾内的较高的营养盐加富程度。对初级生态响应指标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富营养化评价采用累积频率浓度,“NOWPAP”综合评价采用年平均值)使得两者的初级生态响应指标(如叶绿素-a)评价等级不同,前者为“高”等级,后者为“低”等级。另外指标阈值的不同也造成了前者属于高叶绿素水平,而后者属于低叶绿素水平。对于表征更深一步富营养化程度的次级响应指标,由于二者所使用的数据监测年份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即胶州湾2006年出现较差的次级生态响应,到了2008和2009年则次级生态响应逐渐好转,使得总的富营养化状况也处于较好的水平。两种方法均考虑水质状态和系统产生的生态响应,都准确地反映了胶州湾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富营养化评价与我国目前使用的富营养化指数法的比较中,前者由于考虑了问题出现的浓度、空间覆盖度和周期性等方面,并考虑营养盐加富的生态效应指标,因而更能准确反映富营养化问题。我国目前使用的富营养化指数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基本呈现出类似营养盐浓度梯度的分布趋势,某些情况下评价结果与海域富营养化症状并不一致。
|
|
|
|
1 |
廖庆强;莫珠成;杨丹菁;姚素莹;;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浮游藻类周年变化规律研究[J];环境;2009年S1期 |
2 |
李荣辉;蔡德所;姚文玲;;温度变化对河叉口藻类生长的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3 |
刘昂俊;余华章;赵孟绪;韩博平;;汤溪水库富营养化特征与水质管理对策[J];生态科学;2006年03期 |
4 |
孙百晔;王修林;李雁宾;王长友;王爱军;梁生康;张传松;;光照在东海近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5 |
黄姿;李春强;彭明;;赤潮藻拮抗微生物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6 |
安鑫龙;么强;李雪梅;;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
7 |
么强;李雪梅;安鑫龙;;中国海洋卡盾藻赤潮生态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8 |
杨清双,熊焕昌,陈帆,马启和,杨浩,刑小丽,高亚辉,梁君荣;赤潮藻经船舶压舱水输入厦门港的风险分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4年S1期 |
9 |
龚良玉;梁生康;李雁宾;王修林;祝陈坚;孙兴年;;一株海洋假单胞菌产生物絮凝剂去除赤潮生物的实验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
10 |
武宝玕,蒋海鹰,齐雨藻,臧汝波;几种海藻和赤潮藻的DCMU增益荧光比率及其与增殖速率的关系[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2年00期 |
11 |
陈国福;张春云;王广策;张宝玉;;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
12 |
向军俭;凌钦婕;吕颂辉;邓宁;朱小兵;唐勇;杨红宇;谢隆初;;四种赤潮藻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异性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3 |
李堃平;尹平河;肖锋;;含银玻璃除藻剂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06年07期 |
14 |
何闪英;于志刚;;红色裸甲藻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2期 |
15 |
何天容;吴玉勇;冯新斌;;富营养化对贵州红枫湖水库汞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0年02期 |
16 |
吕桂才;赵卫红;王江涛;;平行因子分析在赤潮藻滤液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0年08期 |
17 |
周伟华;殷克东;朱德第;;舟山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及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机制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
18 |
李娟;黄凌风;郭丰;蔡阿员;郑颖;;细基江蓠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其对赤潮发生的抑制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9 |
胡益峰;郭朋军;;2001年以来舟山海域赤潮及麻痹性贝毒发生情况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1期 |
20 |
尹平河;黄月华;赵玲;;Zn~(2+)和Pb~(2+)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