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

高金尉  
【摘要】:相比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南海北部陆缘具有特殊的构造和地层特征。这种差异可归因于由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澳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南海多幕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基于多条穿过南海北部陆缘高质量的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和最新的卫星重力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内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深部反射特征,以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张裂类型和伸展机制。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明显可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大阶段。在晚渐新世期间,整个南海北部陆缘都发生裂陷期的延迟现象,其表现是部分构造单元内的沉积速率未显著减小甚至有所增加和早中新世生物礁和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岩浆活动始终贯穿南海形成演化的过程中,南海北部陆缘强烈的火山活动发生于海底扩张末期或海底扩张停止以后。相比西北缘陆坡微弱的岩浆活动,与其相邻的西北次海盆、夭折裂谷以及西沙、中沙海区的岩浆活动却非常强烈,其主活动期为裂陷期(29.3-23.3Ma)。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向陆一侧边界位于陆架坡折或上陆坡向下陆坡转折处,向海一侧一般以围限前缘掀斜断块的向海倾的铲状正断层为界与洋壳区分,而局部地区(如西段Line07剖面)则以火山为界与洋壳区分,总体上呈NE-SW向展布,其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收窄。洋陆过渡带在陆缘东段以受岩浆混染的裂陷期断陷和火山带(埋藏火山带)为特征,其范围超过200km;在中段一般以裂陷期断陷、受铲式正断层围限的构造低凸起和向海倾的掀斜断块带为特征,向西则以裂陷期断陷、受岩浆活动影响的构造低凸起、火山带和向海倾的掀斜断块带为特征,范围在220-265km之间;至陆缘西段,其范围收窄至69km左右,以裂陷期断陷为特征。重震联合反演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层厚度在下陆坡之下厚达0.8-5km,而在东沙隆起附近地壳之下其厚度达到了6-10km,之后向两侧逐渐减薄,向西消失于白云凹陷之下,向东随过渡壳俯冲于吕宋岛弧之下。下地壳高速层广泛展布于南海北部陆缘东半部分的陆架和陆坡,这表明其范围与洋陆过渡带的范围并不重合,也意味着下地壳高速层并不是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的必要标志。而陆架-陆坡区的火成岩和下地壳高速层的起源可能与被动上涌的软流圈的减压熔融有关,这种减压熔融作用导致了裂后期岩浆底侵和对地壳的侵位。相比于两端元类型的岩浆匮乏型被动大陆边缘和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陆缘是一个中间过渡的张裂模式,而且该模式更接近于岩浆匮乏型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陆缘进行特征对比发现,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大型控凹断层极为发育,而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铲状断层可归并于主滑脱面或莫霍面上,这种构造差异现象可能是由南海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地壳的随深度变化的差异伸展造成的,而导致这种差异伸展的深源机制很可能就是地幔岩石圈的破裂要早于陆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2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3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4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5 于文泉;南海北部海面水温场的分析[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6 袁梁英;戴民汉;;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测定与分布[J];海洋与湖沼;2008年03期
7 梁美桃,古森昌,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元素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8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9 寇养琦;;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5期
10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11 叶冬;王瑞文;;基于集合同化方法的南海北部最优观测实验[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12 黎洁溪;南海北部海水透明度分布变化概况[J];海洋通报;1985年04期
13 段威武;南海北部深海钻孔中的钙质超微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1期
14 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古森昌,梁美桃,吴必豪,李松筠,李兴,渠洁瑜,陈永志;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4期
15 赖万忠;中国南海北部二氧化碳气成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5期
16 张晓飞;陈坚;项立辉;方建勇;李东义;朱亚超;欧阳凯;范彦斌;;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2期
17 孙湘君,罗运利;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10期
18 朱钰;商少凌;翟惟东;戴民汉;;南海北部夏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及其海气通量的遥感算法初探[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8期
19 阎贫;陈多福;;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20 叶冬;谢基平;;基于集合最优插值方法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数据同化试验[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5 张劼;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D];厦门大学;2014年
6 任佳宇;东海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李成钢;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马云龙;南海北部环流观测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4年
9 刘维达;南海北部陆架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0 闵慧;南海北部富烃凹陷发育的构造控制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