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

张峤  
【摘要】:南海及其周边广泛发育的火山活动记录了南海演化以及相关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信息,开展南海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南海地区张裂陆缘的构造性质、海底扩张、壳幔作用、以及资源效应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2D/3D地震资料,并参考最新的钻井和大洋钻探资料以及重磁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重点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火成岩的地震特征,分析了岩浆岩的几何产状、形成时间和分布规律。讨论了火成岩的形成机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类型及构造性质以及地幔柱对裂后岩浆活动的影响。取得以下成果:1)建立火成岩识别标准,在南海北部识别出两大类火成岩-侵入型和喷出型,并精细刻画各类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根据能量的强弱,进一步将侵入型分为刺穿型和隐刺穿型。根据外形特征,进一步将喷出型分成平顶海山和尖顶锥状海山。统计了各类火成岩体在南海北部分布的数量和规模。在地震数据包含的可分辨尺度信息的前提下,总结了三种判别火成岩形成时期的标准。据此,将南海北部陆缘岩浆活动分为三期,并讨论各期次的分布规律;2)分析本区岩床复合体的组合形式和形成机制,指出本区岩床复合体几何产状多为碟状,以个体或互相结合的方式在白云凹陷西部下中新统中广泛分布。判断形成时间为15.5Ma,表明海底扩张结束后,残余岩浆将裂谷期断层作为岩浆通道,深部大岩床成为其上小岩床的根部岩浆供给。岩浆通过水平不连续面,由内岩床放射性的向外岩床提供岩浆,形成新的岩床;3)总结四点支持南海北部陆缘为非典型岩浆匮乏型大陆边缘的证据: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接近洋壳广泛的分布于下陆坡并明显集中在向海一侧的岩浆岩带;存在与裂谷盆地相关的高角度铲式断层,并终止于断凹转换面S23.8即存在裂后延迟;OCT处地壳厚度明显减薄;裂谷期间没有地幔柱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晚中新世以来出现在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及西沙海区的异常热沉降与岩浆活动的关系;4)刻画自晚燕山期至今岩浆活动演化图,表明南海北部陆缘的岩浆作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欧亚碰撞共同影响。讨论海底扩张结束后,地幔柱可能作为主导因素影响着岩浆活动的发生时间和规模。结合海南地幔柱半径小、上升速度慢、温度低等特点分析其引起大规模岩浆活动延迟的原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2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3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4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5 于文泉;南海北部海面水温场的分析[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6 袁梁英;戴民汉;;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测定与分布[J];海洋与湖沼;2008年03期
7 梁美桃,古森昌,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元素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8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9 寇养琦;;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5期
10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11 叶冬;王瑞文;;基于集合同化方法的南海北部最优观测实验[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12 黎洁溪;南海北部海水透明度分布变化概况[J];海洋通报;1985年04期
13 段威武;南海北部深海钻孔中的钙质超微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1期
14 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古森昌,梁美桃,吴必豪,李松筠,李兴,渠洁瑜,陈永志;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4期
15 赖万忠;中国南海北部二氧化碳气成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5期
16 张晓飞;陈坚;项立辉;方建勇;李东义;朱亚超;欧阳凯;范彦斌;;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2期
17 孙湘君,罗运利;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10期
18 朱钰;商少凌;翟惟东;戴民汉;;南海北部夏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及其海气通量的遥感算法初探[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8期
19 阎贫;陈多福;;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20 叶冬;谢基平;;基于集合最优插值方法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数据同化试验[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5 张劼;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D];厦门大学;2014年
6 任佳宇;东海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李成钢;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马云龙;南海北部环流观测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4年
9 刘维达;南海北部陆架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0 闵慧;南海北部富烃凹陷发育的构造控制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