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溶解无机碘的东海陆架海域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研究

周鹏  
【摘要】:本文基于实测的溶解无机碘(IO_3~-和I~-)数据,结合水文数据(温度,盐度和密度),对黑潮次表层水(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KSSW)在东海陆架海域的入侵模式(位置、路径和范围)和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溶解无机碘引入最优多参数分析(Optimum Multiparameter analysis,OMP),定量估算KSSW在东海陆架海水中的相对贡献率,进一步探讨KSSW入侵的年际变化。于2014年5-6月(春季)、2014年10-11月(秋季),2015年6月(春季)、2015年8-9月(夏季)、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和2016年6月(春季)对中国东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开展调查采样,采集海水样品分析溶解无机碘,并通过CTD测定现场盐度、温度和水团密度等水文物理参数。结果显示,在所有航次调查期间,东海陆架海域底层均存在独特的高IO_3~-(0.37μM)和低I~-(0.10μM)的海水,该海水同时表现出显著的低温、高盐、高密度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台湾以东黑潮主轴的KSSW特征接近,并明显区别于东海陆架海域其他水团。溶解无机碘和水文参数的分布均表明东海陆架海域的KSSW入侵主要源于台湾东北部(~25.5°N)KSSW的上涌;此外,利用溶解无机碘的结果发现在靠北的陆架边缘~28°N存在另一支较弱的KSSW入侵。该入侵无法通过水文数据发现,仅记录在溶解无机碘的结果中。同时,在KSSW入侵过程中,溶解无机碘和水文参数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对于KSSW在东海陆架海域的入侵,溶解无机碘可以作为一种保守而有效的辅助指示物。基于溶解无机碘和水文数据,我们对东海陆架海域KSSW的入侵厚度(垂向上KSSW入侵的上界到海底的深度)进行了估算,并以此刻画KSSW的入侵模式和时间变化。2014-2016年春季和2015年夏季航次的结果均显示,从台湾东北部入侵的KSSW沿北偏西方向运动,在27.5-28.5°N分为近岸分支和离岸分支。其中近岸分支可以深入到浙江近岸(29°N以北)50 m等深线以内的次表层区域,离岸分支则沿~100 m等深线继续向北入侵至29°N以北。相比之下,秋季和冬季KSSW的入侵强度明显小于春夏季,近岸分支基本消失,离岸分支则仅能影响到28°N附近,东海陆架海域的KSSW入侵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比较2014、2015和2016年春季的KSSW入侵,2015年在浙江近岸的入侵最为靠北,但在东海陆架南部外海区域的入侵则明显最弱,推测可能与2015年春季台湾东北部KSSW的入侵位置向外海偏移有关,东海陆架海域的KSSW入侵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然而,以上基于溶解无机碘的东海陆架海域KSSW入侵的定性分析,无法确定2014、2015和2016年春季KSSW入侵强度的变化。鉴于溶解无机碘在东海陆架海域较好的保守性和对于不同水团尤其是KSSW良好的指示作用,本文首次将溶解无机碘引入OMP分析,结合传统的温度和盐度参数,定量估算KSSW和其他水团对东海陆架海水的相对贡献率,并以此探讨2014、2015和2016年春季东海陆架海域KSSW入侵强度的变化。OMP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5和2016年春季东海陆架研究区域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台湾海峡暖水、黑潮表层水和KSSW的影响。其中KSSW影响几乎整个研究区域底层,最大贡献率(80%)出现在台湾东北部,而在浙江近岸区域的贡献率也超过50%。比较2014、2015和2016年春季的结果,2016年底层KSSW入侵区域的平均贡献率(78.9%)明显大于2014年(67.9%)和2015年(64.5%);同样各断面(尤其是28°N以北的断面)上KSSW的平均贡献率和覆盖范围也表现出2016年大于2014年和2015年的现象。因此,基于OMP分析,2016年春季KSSW在东海陆架海域的入侵明显强于其他两年,而2014年和2015年春季的入侵强度则基本相当。这种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而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DO)的影响不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凤岐,王凤钦,苏育嵩,马鹤来,钱清瑛;黄、东海域春季水团的划分、判别与分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年S1期
2 张启龙,翁学传;应用对应分析法划分夏季东海水团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年S1期
3 赵瑞祥;刘志亮;;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规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1期
4 吴兴让;尹平河;赵玲;李松涛;杨宇峰;;珠江广州段微表层和次表层水中重金属分布与风险的初步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01期
5 翁学传,张启龙,颜廷壮;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域次表层水热含量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和副高的相关关系[J];海洋科学集刊;1996年00期
6 伍伯瑜;珠江口以西陆架海域环流研究 Ⅲ[J];台湾海峡;1990年02期
7 王凡,赵永平,冯志纲,白学志,吴爱明;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5期
8 刘晓辉;连涛;;台湾东北海域夏季冷穹及上升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研究;2017年02期
9 张帅;王玉衡;徐霈霈;;济州岛西南海域水团组成的周年变化[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10 吴兴让;尹平河;赵玲;李松涛;杨宇峰;;珠江广州段水体微表层与次表层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组成[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1 刘擎;胡晓娟;蒋江峦;张俊逸;吴志辉;杨宇峰;;珠江广州河段微表层与次表层水环境质量比较(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3期
12 万邦君;郭炳火;;台湾以北黑潮水与陆架水的混合与交换[J];黄渤海海洋;1992年04期
13 姚沫如;高郭平;Helen E.Philips;胡登辉;;东南印度洋海域冬季水文特征及其水团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4 杨金湘;王佳;;台湾海峡冬、夏季氮通量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2018年04期
15 吴迪生;俞胜宾;冯伟忠;周水华;张娟;王文娟;梁昌霞;李广敏;;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2年01期
16 ;七、渔业生态环境[J];南方水产;1994年10期
17 孙毅;于娟;王绍为;吴冠伟;杨桂朋;;夏季东海微表层与下层海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8 刘雅丽;高磊;陈炜清;王腾;李道季;;夏季东海东北部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7年04期
19 王明彪,李杰;165°E赤道太平洋溶解氧垂直分布异常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4年01期
20 伍伯瑜;珠江口以西陆架海域环流研究Ⅱ.[J];台湾海峡;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俞胜宾;张文静;张娟;王文娟;;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柴心玉;孙军;刘东艳;钱树本;;琉球群岛邻近水域叶绿素a分布与水团和跃层的相关性[A];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C];2000年
4 薛惠洁;柴扉;侍茂崇;;吕宋海峡水平通量计算[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5 王庆业;;棉兰老潜流结构与输运的季节变化:HYCOM结果[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刘增宏;许建平;李磊;侍茂崇;;1998年夏冬季节的南海水团及其分布[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7 王斌;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刘希真;庄燕培;徐燕青;张海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体系及其对海洋过程的响应机制初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左九龙;黑潮向东海营养物质输送及其控制因素解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周鹏;基于溶解无机碘的东海陆架海域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3 魏泽勋;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4 张艳慧;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和中层水分布特征及其年代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王文涛;基于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中国近海硝酸盐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瑞祥;台湾东北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2 王海霞;360k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张帅;黄海暖流源区水团组成百分比的年际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4 谢骏;南海水团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温婷婷;黄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