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关键过程研究

池连宝  
【摘要】: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近海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低氧现象(DO£3 mg/L)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且其出现的频率、范围和持续时间等呈现逐渐增长的发展趋势,俨然已成为近海典型的生态灾害之一。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低氧现象发生最为突出的海域,低氧现象的频发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低氧问题,基于在该海域首次开展的高频率、大范围、多学科的逐月精细化调查(2015年2月–2016年1月)与船基实验(2017年7月),本博士学位论文系统研究了该海域低氧区在整个年度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水文与生物化学等同步观测数据,辨析了不同时期影响低氧区分布的关键因子及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低氧区的“南、北双核”结构,探讨并验证了影响南、北两处低氧区关键过程的差异,并定量估算了沉积物耗氧(Sediment Oxygen Demand,SOD)在低氧区形成过程中的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全年逐月航次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层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10–10.59 mg/L,其分布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总体而言,2–3月,底层DO含量较高且处于饱和状态,DO分布呈现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4月起,低DO含量水体(DO£6 mg/L)首先出现在研究海域南部,此后从南到北逐渐扩展且影响范围增大。在此基础上,研究海域低氧区于8月在长江口和浙江近岸局地加剧而发展形成并持续到10月。其中,8月低氧区覆盖面积最为广阔,达14800 km~2。此后低DO含量水体“从北到南逐渐消失”。根据全年范围内DO分布特点,将该海域低氧区生消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前期、发展期、形成期与消失期。在低氧区生消的不同时期,控制DO分布的关键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在前期(2–3月),水体混合作用强烈,DO分布主要受其溶解度控制。在发展期(4–7月),低DO浓度与高盐度特征的黑潮近岸分支(Nearshore Kuroshio Branch Current,NKBC)的入侵提供了较低的DO背景,并促进了研究海域的水体层化;此后随着表层海水的增温以及长江冲淡水(Changjiang Diluted Water,CDW)的增加,局地层化加剧并向北扩展,导致低DO含量水体逐渐向北扩展,影响范围更广阔。在形成期(8–10月),强烈的水体层化限制了DO垂直输送,此外局地有机物降解过程的加剧促进了低氧区的形成。此后在消失期(11–次年1月),随着水体层化减弱与向南退缩,低氧区从北到南逐渐消失。低氧区的发展、形成与消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整体而言,全年范围内跃层的变化对DO时空分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空间异质性特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在空间上呈现不连续的分布特征,低氧区具有“南、北双核”结构,且该特征在低氧最严重的8月最为显著:北部低氧区位于长江口(30.73–32.30°N,122.96–124.60°E),向北延伸至南黄海南部,覆盖范围广阔(9900 km~2);南部低氧区位于浙江近海(28.43–29.40°N,121.97–122.63°E),面积较小(4900 km~2)。针对低氧区的“南、北双核”结构,本研究深入揭示了南、北两处低氧区水文特征与生化特征的差异,探讨了影响两处低氧区关键过程的差异。一方面,两处低氧区的水文特征存在差异:NKBC对南部低氧区影响显著,而在北部低氧区,CDW的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两处低氧区的跃层结构与强度存在差别,北部低氧区的水体层化更为强烈,对DO垂直输送的限制可能更强。此外,两处低氧区的生化特征存在差异:南部低氧区表层沉积物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含量,且南部低氧区底层水体表观耗氧量(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AOU)与NO_3~-+NO_2~-和PO_4~(3-)的相关关系以及N/P比与Redfield模型的耦合性更好。(3)沉积物耗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并分析南、北两处低氧区生化过程的差异,本研究于2017年7月开展了现场实验,测定了研究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并在北部低氧区(3100–2站位)、南部低氧区(DH4–0A与JQ1–1站位)以及非低氧区(JQ6–1站位)测定了上述站位SOD速率。现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75–3.34 m/day,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受其生物量与群落结构影响,南部低氧区浮游植物沉降速率高于北部低氧区与非低氧区。研究海域SOD速率的变化范围为7.30–19.00 mmol/(m~2·day),其分布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低氧区站位SOD速率北部低氧区站位SOD速率非低氧区站位SOD速率,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南部低氧区表层沉积物耗氧分解更为强烈。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估算了7–8月跃层以下水体DO净亏损量以及SOD的贡献:在北部低氧区3100–2站位,SOD占DO净亏损的51%;在南部低氧区DH4–0A与JQ1–1站位,SOD分别占DO净亏损的49%与56%;在非低氧区JQ6–1站位,SOD占DO净亏损的43%。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于:基于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首次开展的逐月精细化调查,细致刻画并证明了该海域低氧区“从南到北形成,从北到南消失”的时空变化特征,辨析了不同时期影响低氧区分布的关键因子与过程;阐释了“南、北双核”低氧结构的生消过程差异及其产生机制,定量估算了SOD在低氧区形成中的贡献。综上所述,本博士学位论文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生消特点的认识,阐释了低氧区生消过程中关键过程的协同作用及其时空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低氧区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进一步阐明该海域主要生源要素循环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明红;高钰琪;袁志兵;孟民杰;;白藜芦醇对低氧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年06期
2 闫琳;王龙梅;杨侠;董晓光;徐海峰;;低氧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5中根蛋白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4年05期
3 尉晓娜;谢于鹏;夏誉;何金彩;;低氧对小鼠旷场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刘海霞;李道季;高磊;王伟伟;陈炜清;;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形成及加剧的成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5 王茹;;低氧运动/训练研究新动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6 孙衍伟;曾琴琴;侯仕彩;丁兆军;周嘉云;安永恒;孟令新;;高-低氧放疗与低氧放疗对食管癌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10期
7 周燚;李良鸣;方彩华;;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4期
8 翁锡全;林文弢;黄丽英;徐国琴;余群;;低氧健身原理及其应用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9 周兆年;低氧与健康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年05期
10 甄国华 ,王小珍;低氧时—氧化碳对PASMC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11 李效军;综合治理高氮低氧 防止窒息事故[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S1期
12 于天正;低氧对培养不同内径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13 钱令嘉;低氧适应相关基因及其研究策略的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9期
14 朱龙坤,齐保申,邓希贤;大鼠在模拟5000米低氧下心力储备的动态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15 黄群华,孙仁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在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年02期
16 缪长虹,仲崇波,汪曙蕖,朱立言,曾因明;芬太尼、阿芬太尼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年11期
17 黄群华,孙仁宇;低氧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对培养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年05期
18 ;应激适应比低氧适应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动物对亚致命性低氧的抵抗[J];高原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19 李兵林;肖赞英;;低氧呼吸器——模拟高海拔缺氧的新装置[J];医疗器械;1987年02期
20 尹昭云;南文考;孙兴斌;吕永达;;低氧适应提高肺氧合效率某些机制的探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燕;徐国琴;林文弢;;低氧及不同氧环境下运动对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A];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C];2009年
2 吴伊婧;范代读;;长江口低氧区百年尺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单淑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低氧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王宁琦;胡扬;;四周低氧运动对肥胖青年体重和T2DM危险因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5 郭世荣;李式军;李娟;解卫华;;根际低氧逆境的危害和蔬菜作物的耐低氧性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景孝堂;范文红;吴燕;杨应忠;范明;;神经发育中低氧相关新基因的筛选[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洪欣;尹昭云;谢印芝;吕永达;;低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其在肺水肿发生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8 陈凤惟;陈坤;陈雪;黄珺君;贾鹏;马靖;张珏;王广发;;低氧负荷指数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意义初探[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汇编[C];2016年
9 王永;洛美蓉;江明锋;林亚秋;朱江江;;4个低氧适应基因的组织表达和甲基化分析[A];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7年
10 毛杉杉;陆一帆;;3天低氧预暴露后低氧、力竭运动对大鼠腓肠肌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A];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璐;低氧介导的肾细胞癌中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2表达下调和地西他滨抵抗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池连宝;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关键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3 田然;鲸类低氧耐受分子进化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4 宋翔;低氧增强树突状细胞产生免疫负向调控分子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王锋;椎间盘髓核细胞组成性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的发育基础以及类泛素化修饰调控机制[D];东南大学;2017年
6 李百龙;低氧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7 田雪文;基于iTRAQ的低氧运动肥胖大鼠肝脏蛋白质组学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8年
8 周立萍;1%低氧,睾酮和新生儿性别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9 黄春明;低氧及微囊泡对细胞融合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10 王婷;长牡蛎低氧信号通路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静;6周低氧循环抗阻训练对超重男性减脂和发展力量效果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2 章茜茹;低氧预处理对人尿源性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的影响初探[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3 柯彩旗;淫羊藿次苷Ⅱ对大鼠皮层神经元低氧性轴突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4 李艳丽;斑马鱼血红素加氧酶1的低氧保护作用及转基因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巩生辉;自噬介导低氧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6 代敏;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8年
7 张柱霞;蛋白磷酸酶1及其DNA甲基化在低氧预适应小鼠海马和神经细胞中的变化情况[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6年
8 孙明英;Reelin及其DNA甲基化在低氧预适应小鼠学习记忆变化中作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6年
9 李超;NAADP/TPCs/Ca2+信号通路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18年
10 谭雅夫;低氧后处理通过调控KDM2A/β-catenin/H3K36甲基化在成年大鼠短暂全脑缺血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芃 记者 赵静;首次发现藏族低氧适应相关基因存在协同作用[N];青海日报;2017年
2 ;低氧健身好处多[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李庆;健身新概念:低氧运动[N];工人日报;2000年
4 王雪飞;间歇性低氧对学习记忆有利[N];健康报;2004年
5 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教授 胡扬;低氧运动也很棒[N];健康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周仲全;窒息的海洋[N];辽宁日报;2008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叶依;睡几天“低氧屋”也能减肥?[N];健康时报;2008年
8 周华华;低氧工作间在国内考古工作中首次使用[N];中国文物报;2015年
9 记者 马芳;地下鼠低氧生存源自基因突变[N];南方日报;2014年
10 钱根源;黄山兴乐铜业建成新型低氧铜杆生产线[N];黄山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