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北端和南部两个海区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矿物和元素组成与
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来源,给出了一定元素组合的物源意义。
通过对冲绳海槽两个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的研究,
结合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划分,探讨了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记录的古环境意
义。
冲绳海槽陆架和陆坡沉积物明显具有陆架残留沉积的特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
屑矿物、生物碎屑、粘土矿物和少量自生矿物组成。在冲绳海槽北端,陆架和陆坡
砂质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冰期低海面时古黄河的残留沉积,在现代沉积环境下受
到海洋生物和自生沉积作用的改造;济州岛南部的细粒沉积区的物源主要是周围陆
架残留沉积,在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综合作用下,残留沉积中的细粒组分再沉
积形成的。冲绳海槽北端海槽区沉积物主要是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玻璃和火山型
的辉石、紫苏辉石和磁铁矿明显富集。冲绳海槽南部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是长江沉积
物,此外还有大量的海相生物沉积和自生沉积。
对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冲绳海槽陆架区富含陆源粗碎屑组分SiO_2和生源
碎属组分CaO和Sr,生物沉积对陆源沉积明显具有稀释作用。陆坡区由于受黑潮暖
流的影响,往往富集Fe_2O_3和P_2O_5。在海槽区,陆源细粒组分以及与细粒组分相关的
元素Al_2O_3、K_2O、Cu、Zn、Co、Ni和Cr等明显富集。利用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确
定了两个研究区元素组合,结合沉积物的矿物组成给出不同元素组合的物源意义。
对冲绳海槽北部(Y127孔)和南部(E017孔)两个柱状沉积物的浮游由孔虫的δ~(18)O
进行了分析,将其与本区具有高分辨率的柱状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进行,结果表明,
δ~(18)O值较敏感地记录了冲绳海槽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变化。δ~(18)O的高值往往与
冷期相对应,δ~(18)O的低值与暖期相对应。冲绳海槽在12ka BP左右开始了逐渐转暖
的过程,在10ka BP左右(YD事件)发生了短暂的降温过程,但降温幅度很小。根据
沉积物化学组成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大部分元素较敏感地记录了全新世气候转暖
事件,但是对于千年尺度的YD事件,多数元素对此没有明显的响应。
冲绳海用火山活动对沉积物的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
据氧同位素地层划分,在冲绳海槽北部 12ha BP曾有火山活动的纪录,距今约 ska Bp
以来,冲绳海槽有两次较大规模火山活动的记录。火山活动往往会在短期引起气候
的变冷,从而造成海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沉积作用减弱。但从长期变化来看,
可能是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火山层的主要特征为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平均粒
径明显高于周围层位,在矿物组成上表现为蒙皂石、火山玻璃和火山型的辉石、紫
苏辉石和磁铁矿的含量较高,在化学组成上表现为Na刀与Zr的同高于周围层位,
而陆源性较强的元素TFe;O。和民尸,以及生源组分CaCO;和 Sr的含量普遍低于周
围非火山层。
|
|
|
|
1 |
李正华;;福建定海湾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J];福建水产;2008年02期 |
2 |
介冬梅;刘朝阳;石连旋;刘红梅;葛勇;;松嫩平原不同生境羊草植硅体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
3 |
陈荷生;沙坡头地区生物结皮的水文物理特点及其环境意义[J];干旱区研究;1992年01期 |
4 |
张廷山;埋藏学新理论及环境意义[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S1期 |
5 |
胡修棉,黄永健;与“南永2井珊瑚礁‘红色与黑色沉积夹层’的成因及环境意义初探”商榷[J];科学通报;2002年04期 |
6 |
姜双城;郑爱榕;林培梅;;北部湾南部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7 |
李明慧;朱立平;康世昌;游庆龙;王君波;张强弓;谢曼平;;西藏纳木错沉积物中单水方解石的发现及成因分析[J];矿物岩石;2008年01期 |
8 |
姜松;刘文中;严家平;王松;范景坤;张文勇;;淮北花沟西井田煤中微量元素及其环境意义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04期 |
9 |
刘丽贞;吴代赦;李萍;;土壤焙烧过程中碘的释放及其环境意义[J];地球与环境;2010年04期 |
10 |
何宝珍,晁吉祥;西北地区石炭纪古地理轮廓及沉积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
11 |
赵希涛;;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
12 |
赵江天,杨逢清;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J];沉积学报;1992年01期 |
13 |
鲍永恩,黄水光;辽河口海口沉积特征及潮滩动态预测[J];沉积学报;1993年02期 |
14 |
孙少华,张琴华,秦清香,魏洲龄;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J];地质论评;1994年01期 |
15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冯志强;金华锋;陈强;;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一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J];南海地质研究;2002年00期 |
16 |
赵宝光;云南西部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7 |
赵宝光,陈友良,姚毅峰,陈志国,杜小林;滇西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J];铀矿地质;2003年06期 |
18 |
陈文华,彭和清;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
19 |
朱筱敏,张强,吕雪雁,孙超;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J];中国地质;2005年04期 |
20 |
张成;李春柏;楚美娟;史淑玲;;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