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牡蛎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王永平  
【摘要】: 本研究应用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鉴定了牡蛎的染色体;应用FISH方法定位了一 系列的重复序列和大分子的P1克隆DNA;制备了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应用FISN 特异性探针成功地鉴定了长牡蛎的三体10。结果如下: 1.分析了G带和C带在美洲牡蛎染色体上的分布。G带在每一条染色体上 的带型不同,某些染色体间(如第1对和第4对染色体,第7对和第9对染色 体)的带型差别不是很明显。G带型容易受染色体收缩程度的影响。C带型重复 性较好,染色体带型较清楚,分布在染色体的端粒区域和着丝粒区域。G带和C 带带型能够用来鉴定牡蛎的染色体,但是重复性低和带型差异不显著,并不适 合常规的染色体鉴定。 2.早期胚胎和担轮幼虫制备的染色体适合于FISH分析。染色体制备方法重 复性好,可适用于其它贝类的染色体制备。 3.研究了重复序列基因—rDNA的定位: 1)18S-5.8S rDNA在研究的五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均只有一个位 点。太平洋种(C.gigas,C.ariakensis和C.plicatula)中,杂交信号位于最 短的染色体—第10对染色体长臂的端粒区域,在大西洋种(C.virginica和 C.rhizophorae)中,同一序列定位在第2对染色体短臂的端粒区域。 2)18S-28S rDNA在两种蛤中有两个位点。rDNA探针定位在侏儒蛤(Mulinis Lateralis)的第15对和第19对染色体的端粒区域,同一序列定位在硬壳蛤 (Mercenaria mercenaria)的第10对染色体的长臂和第12对染色体短臂的端粒 区域。信号强度在两对染色体之间有差异。 3)5S rDNA位于美洲牡蛎的第5对染色体的短臂上靠近着丝粒区域和第6 对染色体的短臂的中间区域。信号强度在两对染色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5S rDNA探针可以作为鉴定和识别第5对和第6对染色体的特异性探针。 4.研究了一些重复序列的定位 1)两个短的重复序列1G8,1P2均产生很强的荧光信号分布在美洲牡蛎所有 的染色体上。在低严谨条件下,这些序列均产生很强的信号散布在所有的染色 王永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论文 体上。在高严谨条件下,信号强度大大减弱,但是信号仍散布在所有的染色体 上。这些重复序列散布在美洲牡顿的整个基因组中。 2)高度重复序列 Cgl 70产生的信号分布在长牡顿的 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区 域,没有发现间区信号。在第1对,第二对,第4对和第7对染色体上的荧光 信号强且稳定。在第5对,第8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上的信号相对弱且不稳定。 在剩余的染色体上(第3对,第6对和第9对染色体)没有检测到荧光信号。 结果表明此卫星序列是一个着丝粒卫星序列。在美洲牡顿的染色体上没有检测 到荧光信号,表明了这个着丝粒卫星序列在这两种牡顿中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 差异。 3)脊椎动物端粒序列(ITAGGG切的FISH信号局限在四种双壳贝类(美洲 牡领,the mangrove oyst口,硬壳蛤,株儒蛤)所有染色体的端粒区域,没有发 现间区信号的存在。研究结果与己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脊椎动物端粒序列或许 存在于所有双壳贝类的染色体末端。双壳贝类是目前研究过的唯一含有脊椎动 物端粒序列DNA的无脊椎动物。 4)研究了RAPD探针在美洲牡领染色体上的定位。大多数RAPD探针产生了 多个信号散布在间期细胞核和所有的染色体上。引物 OPX个3,OPX刁4,OPX- 06,OPG-02,OPM-04,OPM-11,OPS-02制备的探针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特异性荧光 信号,分布在牡物的特定的染色体上。PCR特异性带产生的探针 OPX刁6上 和 OPG-02-300产生了特异性的荧光信号:OPX-06-310产生的信号位于第5对染色 体的短臂的近端粒区域,OPG-02-300探针定位到第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这两 个探针是鉴定美洲牡烟单条染色体的特异性探针。 5.研究了大分子n克隆DNA(插人片断为80—100 kb)在美洲牡绳染色体 上的定位。PI克隆DNA通过切口平移方法标记digoxigenin-lldUTP用作FISH 的探针。COt—IDNA作为竟争剂有效地抑制了N克隆序列中的重复序列产生 的信号。杂交信号用fluorescein标记的anti-digoxigenin抗体来检测,用两 层抗体 rabbit一anti一sheep抗体和 FITC anti-rabbit抗体来扩增信号。9个 PI探针成功地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上。46-l探针杂交到第1对染色体的长臂靠 近着丝粒区域;47司 探针定位到第2对染色体的长臂近端粒区域;CVpl和 48d 两探针定位到第3对染色体上:Cvpl位于短劳的端粒区域,48l3探针 位于长臂的近着丝粒区域;48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晓平,林钦,李纯厚,蔡文贵;“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2 于瑞海;单体牡蛎培育技术[J];海洋科学;1991年04期
3 周慈由,黄东胜;牡蛎水解条件的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1998年01期
4 肖湘,韩雅莉,徐淑暖,李兴暖,黄长江;氯化三丁基锡对牡蛎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3年05期
5 黄小芬;上川岛牡蛎的初步调查[J];动物学杂志;1994年04期
6 俞丽君,张尔贤,陈洁辉,肖湘;牡蛎热效应的初步研究[J];自然杂志;1996年05期
7 康尔健;海洋生物也食疗[J];今日科苑;2005年09期
8 张爱君;邹洁;马兆党;徐子钧;;石油污染对牡蛎超显微结构毒性效应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S1期
9 孙国凤;开始试养3倍体牡蛎[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3期
10 黄厚哲;;探论遗传学的理论基础——论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与遗传——[J];生物学通报;1957年11期
11 昝瑞光,宋峥;草鱼、团头鲂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比较[J];遗传学报;1979年02期
12 张淑德,蒋兆江,童莲芳,倪士澄;绍兴麻鸭(Anas platyrhyncha var.domestica)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5年02期
13 冯家骏;;形态学判定人类性别标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1987年02期
14 刘学博;孔祥英;毛培基;高杰英;;痢疾杆菌大质粒DNA的制备及影响因素[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8年06期
15 宋运淳,刘立华;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0年04期
16 李学禹,魏凌基;甘草属植物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17 郑文岭,吴旻;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J];中华医学杂志;1994年08期
18 王学,郭世宜,宋林生,樊廷玉,王秀玲,张自立;大蒜中期染色体内的核糖核蛋白物质[J];植物学报;1994年07期
19 朱宝芹,邓崇新,刘艳华;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G带的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20 柴建华;人类基因组辞汇[J];生物工程进展;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易宇凌;;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22q11微缺失的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鲁海珍;吴玉鹏;罗巍;;胃癌17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TOP2A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妮;黄欢;;基于MATLAB的染色体配对[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4 张钰;胡亮;关新元;张贵寅;李璞;傅松滨;;人卵巢癌细胞UACC-1598中DMs的染色体起源及其组成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杨红艳;;杨树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盛哲雅;高宇;胡晓湘;邓学梅;李宁;;鸡4号及5号染色体上关于体重及胫骨长性状的初步定位[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7 史骏;裘聿皇;;遗传算法中基因排列方式对运行的影响[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曲世平;董砚虎;李长贵;吕文山;姜宏卫;司元国;程洁;;染色体7q35区基因变异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蒋卫君;陈原稼;刘彤华;陈杰;高洁;武莎斐;;胰岛素瘤频发MEN-1抑癌基因及22q的杂合缺失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5年全国胃肠激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冬芬;程祝宽;;水稻第11染色体着丝粒变异突变体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平;牡蛎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分析[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于红;牡蛎良种选育的遗传学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巩宁;牡蛎非整倍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4 王海艳;中国近海常见牡蛎分子系统演化和分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5 王昌留;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肖枫;人食管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7 庞秀华;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10-22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及抗生素5012-Ⅳ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定位和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8 葛维挺;大肠癌肝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湘阳;杉木单染色体的PCR扩增和SCAR分子标记的开发[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李爱峰;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建;植物C带染色体自动分析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阳春;梅花鹿染色体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丁云花;油菜异附加系中萝卜染色体分子标记及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4 李梅;延边黄牛细胞遗传与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5 徐小龙;遗传算法在智能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晓玲;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范涛;基于模糊Hopfield网络的人体染色体聚类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8 常小科;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控制系统在倒立摆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马勇华;达赉湖鲶鱼的种质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杨玲;葡萄土壤杆菌E26菌株细菌素产生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艺 陈毅聪;漳浦:小牡蛎如何成了大产业[N];中国特产报;2009年
2 副主任医师 胡献国;锌王牡蛎[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记者 胡考绪 刘成;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N];经济日报;2010年
4 主治医师 陈雪寒;秋冬牡蛎鲜[N];大众卫生报;2002年
5 方兴 吴钟;玉环 牡蛎喜获大丰收 缘何遭遇畅销难[N];中国渔业报;2009年
6 胡龙成;海鲜之王牡蛎[N];中国海洋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姜澎;传宗接代不仅是男性特权[N];文汇报;2008年
8 福如海;牡蛎善治百病[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郑晓东;冬春牡蛎最肥美[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10 记者  陈超;人与猩猩的8号染色体相差较大[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