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摘要】:
本研究应用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鉴定了牡蛎的染色体;应用FISH方法定位了一
系列的重复序列和大分子的P1克隆DNA;制备了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应用FISN
特异性探针成功地鉴定了长牡蛎的三体10。结果如下:
1.分析了G带和C带在美洲牡蛎染色体上的分布。G带在每一条染色体上
的带型不同,某些染色体间(如第1对和第4对染色体,第7对和第9对染色
体)的带型差别不是很明显。G带型容易受染色体收缩程度的影响。C带型重复
性较好,染色体带型较清楚,分布在染色体的端粒区域和着丝粒区域。G带和C
带带型能够用来鉴定牡蛎的染色体,但是重复性低和带型差异不显著,并不适
合常规的染色体鉴定。
2.早期胚胎和担轮幼虫制备的染色体适合于FISH分析。染色体制备方法重
复性好,可适用于其它贝类的染色体制备。
3.研究了重复序列基因—rDNA的定位:
1)18S-5.8S rDNA在研究的五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均只有一个位
点。太平洋种(C.gigas,C.ariakensis和C.plicatula)中,杂交信号位于最
短的染色体—第10对染色体长臂的端粒区域,在大西洋种(C.virginica和
C.rhizophorae)中,同一序列定位在第2对染色体短臂的端粒区域。
2)18S-28S rDNA在两种蛤中有两个位点。rDNA探针定位在侏儒蛤(Mulinis
Lateralis)的第15对和第19对染色体的端粒区域,同一序列定位在硬壳蛤
(Mercenaria mercenaria)的第10对染色体的长臂和第12对染色体短臂的端粒
区域。信号强度在两对染色体之间有差异。
3)5S rDNA位于美洲牡蛎的第5对染色体的短臂上靠近着丝粒区域和第6
对染色体的短臂的中间区域。信号强度在两对染色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5S
rDNA探针可以作为鉴定和识别第5对和第6对染色体的特异性探针。
4.研究了一些重复序列的定位
1)两个短的重复序列1G8,1P2均产生很强的荧光信号分布在美洲牡蛎所有
的染色体上。在低严谨条件下,这些序列均产生很强的信号散布在所有的染色
王永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论文
体上。在高严谨条件下,信号强度大大减弱,但是信号仍散布在所有的染色体
上。这些重复序列散布在美洲牡顿的整个基因组中。
2)高度重复序列 Cgl 70产生的信号分布在长牡顿的 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区
域,没有发现间区信号。在第1对,第二对,第4对和第7对染色体上的荧光
信号强且稳定。在第5对,第8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上的信号相对弱且不稳定。
在剩余的染色体上(第3对,第6对和第9对染色体)没有检测到荧光信号。
结果表明此卫星序列是一个着丝粒卫星序列。在美洲牡顿的染色体上没有检测
到荧光信号,表明了这个着丝粒卫星序列在这两种牡顿中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
差异。
3)脊椎动物端粒序列(ITAGGG切的FISH信号局限在四种双壳贝类(美洲
牡领,the mangrove oyst口,硬壳蛤,株儒蛤)所有染色体的端粒区域,没有发
现间区信号的存在。研究结果与己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脊椎动物端粒序列或许
存在于所有双壳贝类的染色体末端。双壳贝类是目前研究过的唯一含有脊椎动
物端粒序列DNA的无脊椎动物。
4)研究了RAPD探针在美洲牡领染色体上的定位。大多数RAPD探针产生了
多个信号散布在间期细胞核和所有的染色体上。引物 OPX个3,OPX刁4,OPX-
06,OPG-02,OPM-04,OPM-11,OPS-02制备的探针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特异性荧光
信号,分布在牡物的特定的染色体上。PCR特异性带产生的探针 OPX刁6上 和
OPG-02-300产生了特异性的荧光信号:OPX-06-310产生的信号位于第5对染色
体的短臂的近端粒区域,OPG-02-300探针定位到第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这两
个探针是鉴定美洲牡烟单条染色体的特异性探针。
5.研究了大分子n克隆DNA(插人片断为80—100 kb)在美洲牡绳染色体
上的定位。PI克隆DNA通过切口平移方法标记digoxigenin-lldUTP用作FISH
的探针。COt—IDNA作为竟争剂有效地抑制了N克隆序列中的重复序列产生
的信号。杂交信号用fluorescein标记的anti-digoxigenin抗体来检测,用两
层抗体 rabbit一anti一sheep抗体和 FITC anti-rabbit抗体来扩增信号。9个
PI探针成功地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上。46-l探针杂交到第1对染色体的长臂靠
近着丝粒区域;47司 探针定位到第2对染色体的长臂近端粒区域;CVpl和
48d 两探针定位到第3对染色体上:Cvpl位于短劳的端粒区域,48l3探针
位于长臂的近着丝粒区域;48
|
|
|
|
1 |
贾晓平,林钦,李纯厚,蔡文贵;“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2 |
于瑞海;单体牡蛎培育技术[J];海洋科学;1991年04期 |
3 |
周慈由,黄东胜;牡蛎水解条件的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1998年01期 |
4 |
肖湘,韩雅莉,徐淑暖,李兴暖,黄长江;氯化三丁基锡对牡蛎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3年05期 |
5 |
黄小芬;上川岛牡蛎的初步调查[J];动物学杂志;1994年04期 |
6 |
俞丽君,张尔贤,陈洁辉,肖湘;牡蛎热效应的初步研究[J];自然杂志;1996年05期 |
7 |
康尔健;海洋生物也食疗[J];今日科苑;2005年09期 |
8 |
张爱君;邹洁;马兆党;徐子钧;;石油污染对牡蛎超显微结构毒性效应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S1期 |
9 |
孙国凤;开始试养3倍体牡蛎[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3期 |
10 |
黄厚哲;;探论遗传学的理论基础——论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与遗传——[J];生物学通报;1957年11期 |
11 |
昝瑞光,宋峥;草鱼、团头鲂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比较[J];遗传学报;1979年02期 |
12 |
张淑德,蒋兆江,童莲芳,倪士澄;绍兴麻鸭(Anas platyrhyncha var.domestica)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5年02期 |
13 |
冯家骏;;形态学判定人类性别标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1987年02期 |
14 |
刘学博;孔祥英;毛培基;高杰英;;痢疾杆菌大质粒DNA的制备及影响因素[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8年06期 |
15 |
宋运淳,刘立华;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0年04期 |
16 |
李学禹,魏凌基;甘草属植物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17 |
郑文岭,吴旻;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J];中华医学杂志;1994年08期 |
18 |
王学,郭世宜,宋林生,樊廷玉,王秀玲,张自立;大蒜中期染色体内的核糖核蛋白物质[J];植物学报;1994年07期 |
19 |
朱宝芹,邓崇新,刘艳华;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G带的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
20 |
柴建华;人类基因组辞汇[J];生物工程进展;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