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生态系统关键物理生物过程的数值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数值模型再现了影响渤海生态系统季节变化的关键物理生物过程。就物理过程而言主要进行了两方面内容的研究:一是考察了决定渤海营养盐输运和分布特征的潮汐潮流的状况,潮混合的特征以及潮汐锋的形成机制;二是模拟了河流羽流在渤海的发展过程,以及引潮力和风应力对河流羽流发展的影响。基本成果如下:
(1) 渤海的潮汐潮流都是以M_2分潮为主。M_2分潮在秦皇岛以外海域和老黄河口附近各有一个无潮点;其分潮流在沿岸海域及狭窄水道以往复流为主,而在渤海中部,旋转流是其基本运动形式。较为剧烈的地形及岸线变化和浅水区的非线性作用都可导致涨落潮流的非对称性,因此局部涡流成为M_2分潮余流的显著特征。
(2) 渤海深水区的层化结构是海表热通量和垂向混合机制相平衡的结果。春天海表热通量显著增强,层化结构也开始形成,主要分布在潮汐混合较弱的中央水域;夏至时节层化结构无论是发生范围还是层化强度都达到极致;进入秋季,层化强度伴随着海表热通量的减少而削弱,分布区域也逐步向渤海海峡转移;冬季大风进一步增强了海水的垂向混合,此时渤海不再有垂向分层。
(3) 潮汐锋面是海水混合区和层化区的分界面,就水体输送而言,锋面就像一处保留带或动力学意义上的障碍墙,抑制着锋面两侧的水、溶解物和颗粒物质的交换。
(4) 纯浮力作用下河流羽流是一个典型的双层流,密度小的冲淡水浮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在河口附近上层流和下层流流向相反。无论是形成于海底的潮致湍流动能还是生成与海面的风生湍流动能通过垂向扩散都有利于河载物质穿越淡水锋面进行物质交换。
(5) 不同方向的风应力决定了河流羽流的不同发展特征:离岸风有利
|
|
|
|
1 |
邱江,叶勤,张嗣良;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过程监测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
2 |
王飞;唐音;奚燕萍;陆汝钤;;生物过程的数学方法[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7年01期 |
3 |
朱康民;;略谈生物过程与时间的关系及其生理意义(综述)[J];川北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4 |
;专家称人类可对生物过程进行纳米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年11期 |
5 |
陈旭,雍克岚;分析技术在生物发酵过程监测中的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6 |
张嗣良,张恂,唐寅,刘健;发展我国大规模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装备制造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07期 |
7 |
刘敏胜;韩冰;邢新会;;荧光蛋白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8 |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李玉霖,苏永中;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的生物过程研究[J];中国沙漠;2002年04期 |
9 |
刘建忠,熊亚红,翁丽萍,计亮年;生物过程的优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10 |
;化学工业出版社推荐新书[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05期 |
11 |
杨新星;赵新生;;生物过程化学机制的单分子荧光探测[J];生命科学;2008年01期 |
12 |
李新荣;张元明;赵允格;;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前沿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
13 |
刘海龙;;基于过程视角的城市地区生物保护规划——以浙江台州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0年01期 |
14 |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
15 |
林而达;气候变化与生物过程的相互影响──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概况[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1期 |
16 |
陈洵;周世奇;陈涛;王庆昭;邹少兰;赵学明;;功能基因组学与代谢工程:微生物菌种改进与生物过程优化[J];化工学报;2006年08期 |
17 |
生物工程技术考察团组;赴加拿大、美国生物工程技术考察报告(下)[J];当代石油石化;1994年07期 |
18 |
白军红,欧阳华,邓伟,王庆改;湿地氮素传输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
19 |
;“惠更斯号”探测泰坦星生物[J];大自然探索;2005年10期 |
20 |
;编制光合作用蛋白质目录揭秘生物过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