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主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
【摘要】:近海海域是复杂的、动态的环境系统,接收大量来自陆源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既包括无机污染物也包括有机污染物,它们对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国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典型海湾-胶州湾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设计实验,综合分析了该海域溶解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悬浮态重金属的行为特征及水体中各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沉积物态重金属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沉积物的质量评价及对生物的潜在影响、底栖生物体内富集重金属的状况。结果表明:
胶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质含量皆未超出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在时间分布上,胶州湾海水中无机污染物总汞、重金属Cd、Pb、Zn、Cu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大; 石油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随时间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水质综合污染现状:海区水质受到轻度污染,其中,海泊河口和黄岛轮渡水质已接近重污染。就各因子水质污染指数而言:重金属Pb和Zn在部分海区受到轻度污染; 其余各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未受到污染。
本次调查中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含量较低,其季节的变化趋势是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在局部海域,近海岸浓度高,远海岸浓度低。悬浮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在全湾范围内分布并不均衡,Cu,Zn,和Mn的浓度从河口到湾内有降低的趋势,且所有痕量金属都与悬浮体含量呈负相关,说明了来自沉积物再悬浮对颗粒态金属浓度的冲击。
通过计算胶州湾水体中重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含量分布发现,重金属Zn、Cu、Cd在胶州湾水体中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而重金属Pb则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水体中重金属的分级系数显示,Pb和悬浮颗粒物的亲和力较大,而Cu由于固液吸附作用较弱,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Cr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东部海泊河口、李村河口、娄山河口、青岛港及邻近海域,As的高浓度值出现在胶州湾西部的大沽河口。与历史资料相比,除Cr外,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似,但平均含量都有所升高。与国家沉积物质量标准相比,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Zn属于一类沉积物标准,Cu、Pb、Cd、Hg在河口区超出一类
|
|
|
|
1 |
徐晓达,林振宏,李绍全;胶州湾的重金属污染研究[J];海洋科学;2005年01期 |
2 |
崔毅,陈碧鹃,宋云利,王文兰;胶州湾海水、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6期 |
3 |
郑全安,吴隆业,张欣梅,孙玉星,潘家祎,徐鸿楷;胶州湾遥感研究——Ⅰ.总水域面积和总岸线长度量算[J];海洋与湖沼;1991年03期 |
4 |
;胶州湾污染源调查与评价[J];海洋通报;1992年03期 |
5 |
贾成霞,刘广山,徐茂泉,黄奕普,张经;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矿物组成[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
6 |
杨作升;;《胶州湾自然环境与地质演化》书评[J];海洋科学;2008年05期 |
7 |
范振刚;胶州湾潮间带污染生态学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2年06期 |
8 |
林荣根;胶州湾海水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科学;1996年04期 |
9 |
郭耀同;胶州湾海域COD浓度场数值计算应用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3期 |
10 |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
11 |
杨玉玲,吴永成;90年代胶州湾海域的温、盐结构[J];黄渤海海洋;1999年03期 |
12 |
韩笑天,邹景忠,张永山;胶州湾赤潮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4年02期 |
13 |
王化桐,方欣华,匡国瑞,杨殿荣,陈时俊;胶州湾环流和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Ⅰ.胶州湾潮流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
14 |
黄世玫;胶州湾的浮游动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15 |
刘东艳,孙军,钱树本;胶州湾浮游植物研究Ⅱ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6 |
李成治,黄宝艇;胶州湾地貌的遥感图象机助解译[J];海洋与湖沼;1984年03期 |
17 |
吕小乔,孙秉一,史致丽;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8 |
刘福寿,王揆洋;胶州湾沿岸河流及其地质作用[J];海洋科学;1992年01期 |
19 |
郑培昕,王春晚;关于胶州湾沿岸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功能区划之研究[J];东方论坛;1994年04期 |
20 |
贾永刚,孙永福,单红仙;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