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

纪永刚  
【摘要】:业务化海冰遥感监测的要素主要包括海冰类型、海冰厚度和海冰范围(冰缘线)。本文针对辽东湾海冰的特点,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机载微波辐射计(ABMR)和星载微波辐射计遥感图像观测辽东湾海冰,发展海冰要素探测算法,提取海冰类型、海冰厚度和冰缘线信息。 海冰类型SAR信息提取方面,首先分析了双极化ENVISAT ASAR数据不同极化方式的海冰探测能力。然后利用SAR图像,结合同步TM数据和航空照片,开展辽东湾地区不同类型海冰的电磁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AR图像可较好地区分沿岸固定冰、平整冰和碎冰堆积区,但在探测初生冰方面并不可靠,探测结果与海冰生长阶段以及海冰周围环境条件有关。根据SAR图像中海冰类型的分析,将PCNN神经网络用于海冰SAR图像的分割和海冰分类,并对PCNN做了简化和改进。经SAR图像分类结果测试,简化和改进后的PCNN可较好地区分SAR图像中的海冰类型。通过分析了PCNN网络各参数对SAR图像分割结果的影响,指出了各参数的取值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PCNN神经网络的海冰SAR图像半自动分类判读系统。 海冰厚度机载微波辐射计信息提取方面,推导了非相干模式的ABMR海冰厚度反演模型,并首次得到了模型中高阶亮温辐射项的计算表达式。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指出ABMR只能测量一定范围内的海冰厚度。其中,最大海冰探测厚度不仅决定于ABMR的波长,而且还受到仪器精度的限制;最小海冰探测厚度只与仪器的波长有关。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我国几种常用波长ABMR的海冰厚度探测范围。并结合辽东湾海冰冰情等级,指出适合不同海冰冰情等级的ABMR的选择。最后分析了海冰厚度反演模型的影响因素和模型的适应范围。 海冰边缘线星载微波辐射计信息提取方面,首次将PSSM算法用于AMSR数据,提取辽东湾海冰边缘线信息,可得到空间分辨率为2.5km、重复周期为1d的辽东湾海冰边缘线信息。通过提取结果与Jason-1高度计和SAR探测海冰边缘线的比较,验证了PSSM方法探测辽东湾海冰边缘线的有效性。 论文的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并提出和讨论了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石国;;东北的冬之运动休闲 海冰[J];今日辽宁;2018年06期
2 王玮;;有这样一位环保局长——速写大连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海冰[J];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05期
3 ;海冰萎缩影响 全球感受得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年22期
4 罗成喜;张大勇;王国军;于哲敏;娄春娟;岳前进;;渤海湾海冰压缩强度测试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6年05期
5 季青;庞小平;许苏清;赵羲;刘清全;石中玉;;极地海冰厚度探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极地研究;2016年04期
6 任政委;查恩来;龙慧;刘文增;;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探地雷达海冰探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2期
7 张文奇;张胜茂;樊伟;胡勇;巩彩兰;;南极磷虾探捕区独立海冰提取[J];遥感信息;2017年03期
8 刘煜;吴辉碇;;第1讲 渤、黄海的海冰[J];海洋预报;2017年03期
9 刘煜;吴辉碇;;第2讲 海冰动力学[J];海洋预报;2017年05期
10 leithian;;海冰,来年再见啦![J];海洋世界;2016年04期
11 石中玉;庞小平;赵羲;程子桉;季青;;不同月海冰边界提取算法对南极海冰变化的影响分析[J];极地研究;2016年02期
12 祖子清;凌铁军;张蕴斐;刘煜;唐茂宁;;未来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的预估研究[J];海洋预报;2016年05期
13 侯海倩;李家国;米晓飞;殷亚秋;张红娟;;基于资源3号卫星的海冰监测研究[J];遥感信息;2014年06期
14 秦改梅;;热浪来了,北极海冰还好吗[J];科学之友(上半月);2018年11期
15 曾欣然;;北极海冰 正在变薄[J];大自然探索;2018年01期
16 ;资讯[J];世界博览;2017年09期
17 海读领路人;;奏一阙“海读”心曲 唱一首“海读”之歌[J];教育家;2017年05期
18 晋楠;;北极2.0:冰没了会怎样[J];意林文汇;2017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璇;任妙春;周须文;常志坤;;河北省沿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要素指标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石立坚;王其茂;邹斌;曾韬;施英妮;;基于辐射计海冰密集度数据的北极区域海冰变化规律分析[A];“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C];2015年
3 康钊菁;叶松;王晓蕾;李军;刘凤;;海冰厚度测量技术进展[A];“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C];2015年
4 药蕾;苏洁;;渤海海冰的大气影响因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5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8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欣;北极及周边地区海冰变异对亚洲冬春季气候异常的影响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赵海培;导管架海洋平台与海冰相互作用及结构优化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韩正兵;东南极普里兹湾“生物泵”及其对海冰变化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4 王安良;基于强度试验和立体监测的海冰离散元模型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6 王刚;中小尺度海冰动力学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及SPH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卢鹏;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树刚;海冰密集度反演以及北极中央区海冰和融池变化物理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霄箭;基于空间统计学的SAR影像海冰纹理结构建模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鹏;基于主动学习与半监督学习结合的海冰图像分类[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3 罗丽程;基于Sentinel-1数据的北极海冰提取及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张毅;冰区海上风机支撑结构疲劳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5 于淼;利用RadarSat-2 SAR影像反演北极夏季海冰厚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赵熺煜;寒区结构海冰风险分析与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7 王芮博;评估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数据并探讨其与东亚冬季气候的联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8 郑敏薇;C波段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极地海冰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9 刘涛;基于模糊事故树的海冰事故防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10 卢巍;海冰弯曲破坏的近场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陆琦;科学家首次利用无人机揭示海冰表面精细结构[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赵路 译;海冰融化企鹅挨饿[N];科学时报;2011年
3 钟科文;南极海冰消长机制有新说[N];中国海洋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陈瑜;海冰精准预测 一道国际性难题[N];科技日报;2018年
5 记者 方正飞;冷空气来袭 渤黄海海冰初现[N];中国海洋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方正飞;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北方海冰发展[N];中国海洋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崔鲸涛 胡丽茹;拉响海冰蓝色警报[N];中国海洋报;2018年
8 记者 张梦然;海冰已成塑料微粒临时“储存库”[N];科技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周超;北极最古老海冰发生崩裂[N];中国海洋报;2018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有它开拓航路,不惧海冰围困[N];文汇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