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蓝藻与绿藻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及代谢调控研究

梁成伟  
【摘要】: 类胡萝卜素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虾青素是一类高附加值值的类胡萝卜素。本文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实验手段,探索了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为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工程奠定的了基础。 1、对已测序的18种蓝藻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除了Gloeobacter violaceus PCC 7421的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是细菌型外,其余的蓝藻类胡萝卜合成途径均属于植物型。序列比对发现蓝藻中参与合成途径上游的酶基因在进化中保守性较高。研究还发现,一些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趋同或趋异进化,揭示它们进化上的多样性。 2、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6803等几种蓝藻中,没有典型的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的同源基因,而存在着与绿硫细菌中的γ-carotene环化酶基因相似的基因,例如集胞藻中的sll0147和sll0659。但是研究结果显示sll0147和sll0659的突变对番茄红素环化过程影响不明显,提示在这些蓝藻中可能有其他基因参与环化过程,而sll0659基因可能参与了细胞的分裂过程。 3、从经济绿藻雨生红球藻中克隆了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和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通过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克隆了这两个基因的5’侧翼序列,以本实验室建立的lacZ为报告基因的瞬间表达体系研究了这两个基因上游区域的启动子活性。 4、通过ABA、N饥饿和高光诱导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在相同环境因子诱导下雨生红球藻中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结果显示在虾青素积累过程中,除了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变化不明显,其他一些基因均存在明显的转录上调。 本研究首次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了类胡萝卜素基因的进化,发现大部分蓝藻的类胡萝卜合成途径属于植物型,一些类胡萝卜合成酶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同时分离了雨生红球藻中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和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的5’上游侧翼序列,验证了它们的启动子功能,研究了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酶基因在相同环境因子诱导下的表达调控模式。本文将基础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为下一步研究类胡萝卜素合成的代谢工程提供了线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霞敏,翟兴文,王丽,陆开形;雨生红球藻对紫外辐射的生理适应及超微结构变化[J];水产学报;2003年02期
2 魏东,吴汪黔生;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在诱导条件下积累虾青素的调控机理研究新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02年02期
3 黄水英;齐安翔;李哲;李晓梦;王蕴;蔡明刚;;几种胁迫方式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影响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2009年00期
4 刘晓娟;段舜山;李爱芬;;利用微藻培养生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5 邱保胜,刘其芳;雨生红球藻培养基的改良[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04期
6 庄惠如,王明兹,陈必链,郑梅清,赖萍,吴松刚;雨生红球藻对紫外光处理的响应及高产藻株的选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张在宝,周爱芬,徐琍佳,王全喜;雨生红球藻712株营养需求及其培养条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江胜滔,施巧琴,黄建忠,王明兹,施碧红,林跃鑫;酿酒酵母与雨生红球藻的细胞融合子的RAPD鉴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庄惠如,施巧琴,卢海声,吴松刚,陈跃兴,陈健;营养胁迫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累积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10 庄惠如,陈必链,卢海声,施巧琴,陈荣;不同激光对雨生红球藻的刺激效应[J];激光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11 吴忠兴,庄惠如;不同培养基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累积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2 陈兴才;黄伟光;欧阳琴;;雨生红球藻培养及虾青素累积条件探讨[J];中国食品学报;2006年04期
13 郑凯静;胡章立;黎双飞;雷安平;王潮岗;;雨生红球藻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14 苏忠亮;程江峰;梁成伟;张媛媛;刘杰;;雨生红球藻对环境胁迫的分子防御机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3期
15 梁成伟;田李;苏忠亮;秦松;;诱导条件下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6 胡章立,吴玉荷,罗杏桃;雨生红球藻细胞类型转化影响因子的协同作用[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3期
17 倪穗,陈明贵;叠氮化合物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诱导效应[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8 冯唐锴;李思光;罗玉萍;匡燕云;;植物β-胡萝卜素羟化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1期
19 梁成伟;檀琮萍;苏忠亮;魏魏;秦松;;雨生红球藻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基因上游序列的分离和分析[J];海洋通报;2009年06期
20 庄惠如,陈必链,王明兹,陈荣;Nd:YAG激光辐照雨生红球藻的生物学效应[J];激光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东;王亚丁;;不同诱导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积累类胡萝卜素的规律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陈勇;李德发;陆文清;杨文军;惠柏棣;韩雅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雨生红球藻中类胡萝卜素及叶绿素的含量[A];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秦山;刘国祥;胡征宇;;斜生栅藻细胞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与代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薛蕾;高桂珍;伍晓明;吕晓丹;陈碧云;许鲲;;白菜型油菜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3)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健;王知非;崔琳;王学东;;加热对胡萝卜超微结构和所含营养物质的影响[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康保珊;赵文恩;;西瓜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片段的分离克隆[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7 薛蕾;高桂珍;伍晓明;闫贵欣;陈碧云;许鲲;;白菜型油菜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熊玉兰;马荣才;曹鸣庆;;类胡萝卜素代谢工程研究进展[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9 韩雅珊;王强;;类胡萝卜素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老年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10 陈波;周光宏;邹思湘;陈伟华;;游离脂肪酸对肉鸡肠道吸收代谢类胡萝卜素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成伟;蓝藻与绿藻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及代谢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2 朱跃辉;聚球蓝藻7002类胡萝卜素的生理功能及其代谢工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檀琮萍;两种真核微藻类胡萝卜素代谢工程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刘卉琳;红酵母合成类胡萝卜素及体外转化维生素A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孙玉敬;类胡萝卜素在超声波辅助提取中的稳定性及其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孟春晓;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高宏;集胞藻PCC6803铜离子调控表达平台和新型插入突变方法的建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8 唐蜻;集胞藻PCC6803 RNA结合蛋白基因rbp3在寒冷适应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9 苗凤萍;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虾青素酯和脂肪酸的鉴定及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7年
10 陈段芬;中国水仙花型、花色发育基因(NTMADS1、NtMADS3、NTPDS1和NTPZDS1)的克隆与转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样娥;基于代谢分析的虾青素发酵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翟红梅;利用粘红酵母生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
3 冯唐锴;南丰蜜橘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和分析[D];南昌大学;2007年
4 朱蕾;玉米黄色素的分离提取及四种类胡萝卜素测定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涛;天然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的分离纯化及分子修饰[D];青岛大学;2004年
6 张其骏;胡萝卜类胡萝卜素及其品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赵永彬;胡萝卜渣的干燥方法及其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戚敬;青霉PT95菌株渗出液的产生以及与菌核发育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6年
9 刘春宇;激光共振拉曼光谱在番茄红素检测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10 任永霞;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LycB导入番茄、菊花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军;延缓肺衰老 常吃胡萝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伍新华;类胡萝卜素防女性肿瘤[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黄星星;植物营养素:呵护视力 缓解氧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类胡萝卜素的营养价值[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涛;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时代的“新贵”[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6 本报特约撰稿人 吴惠芳 边成华;类胡萝卜素绚丽多彩的诱惑[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记者林洵;专家研讨类胡萝卜素保健功能[N];健康报;2009年
8 记者 蒋寒;湖泊蓝藻污染治理有望[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苗艳丽;今年上半年太湖蓝藻明显减轻[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刘晓东 沈环轩;我省启动太湖蓝藻预警[N];江苏经济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