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海藻龙须菜与赤潮微藻营养竞争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陆源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近海养殖废水对海洋的污染日趋加重,近岸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有害赤潮暴发的频率和规模都有逐渐增加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大型海藻与赤潮生物间的营养竞争因为其综合效益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分别与涵盖了甲藻、针胞藻和硅藻在内的5种赤潮微藻之间营养竞争的情况,结果发现由于龙须菜对环境中营养盐的竞争利用,导致了共培养体系中的各目标微藻的生长增殖均受到了明显抑制。在此基础上,以一种常见的赤潮微藻——锥状斯氏藻为目标微藻,详细研究了其与龙须菜营养竞争的情况以及二者的营养吸收动力学,结果发现当起始生物量比相对较低时,共培养体系中锥状斯氏藻细胞密度的下降是因为龙须菜竞争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O3-;当起始生物量比相对较高时,除去营养竞争之外尚存在其他因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龙须菜主要通过细胞直接接触来抑制锥状斯氏藻的生长。营养吸收动力学参数显示,锥状斯氏藻对硝酸盐的最大吸收速率高于龙须菜,而且前者可以更好的适应低硝酸盐环境,龙须菜从共培养体系中胜出是因为其储存营养盐的能力更强,因此能够适应贫营养环境。而龙须菜通过竞争吸收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盐,使共培养体系中的锥状斯氏藻储存于体内的营养盐含量降低,这是共培养时后者的生长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培养液起始氮磷比以及半连续培养条件下龙须菜与锥状斯氏藻的竞争情况,结果发现当磷限制时,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可以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他情况下龙须菜则对锥状斯氏藻表现出抑制作用,当氮磷比为Redfield值时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影响最小,这可能因为锥状斯氏藻最适合生长的氮磷比也为16:1。半连续培养时,当培养液起始硝酸盐浓度为10μmol·L~(-1),龙须菜起始密度为0.2gFW·L~(-1)时,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余条件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起始营养盐条件不同时,当起始硝酸盐浓度为50μmol·L~(-1)时龙须菜的抑制作用与起始生物量比的相关性更明显,这可能由于相对锥状斯氏藻,龙须菜更适于营养盐浓度较高的环境。
|
|
|
|
1 |
张善东,宋秀贤,王悠,俞志明;大型海藻龙须菜与锥状斯氏藻间的营养竞争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年06期 |
2 |
刘婷婷;杨宇峰;叶长鹏;王朝晖;;大型海藻龙须菜对两种海洋赤潮藻的生长抑制效应[J];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3 |
单卫星;植物附生微生物与叶部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2年01期 |
4 |
李定梅;从以色列微藻生物技术论中国微藻产业的发展[J];海洋与湖沼;1996年02期 |
5 |
张海滨,孙世春,麦康森,梁英;微藻异养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0年03期 |
6 |
李国平;利用微藻生产有用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J];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7 |
温少红,李叙风,鞠宝,王长海;微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J];海洋通报;2000年04期 |
8 |
黄邦钦,洪华生;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指示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
9 |
隋正红,张学成;藻红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和顺序分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0 |
梁英,麦康森,孙世春;微藻的应用概述[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2期 |
11 |
隋正红,张学成;龙须菜藻红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高技术通讯;2001年07期 |
12 |
胡海燕,卢继武,周毅,杨红生;龙须菜在鱼藻混养系统中的生态功能[J];海洋科学集刊;2003年00期 |
13 |
侯勤堂;刘琼;;藻类硒富集与硒蛋白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年02期 |
14 |
姜悦,陈峰,梁世中;利用异养型微藻生产 DHA(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5 |
郭双生,王普秀,李卫业,刘志恒,陈浩峰,陈敏;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关键生物部件的筛选[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5期 |
16 |
蒋礼玲;张亚杰;李潇萍;郭荣波;;微藻培养模式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10年01期 |
17 |
曾泽国;;微藻传奇[J];小学科技;2011年08期 |
18 |
江红霞,郑怡;微藻的药用、保健价值及研究开发现状(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年01期 |
19 |
张善东;宋秀贤;曹西华;俞志明;;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抑制作用的机制[J];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
20 |
祁真,杨京平;几种微生物制剂和微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