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研究

霍元子  
【摘要】: 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浮游动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的变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黄海生态系统中如何描述这个过程,并使它易于模拟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基础。谁是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的基础?哪些种类在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这些问题在黄海这样的温带陆架边缘海区很难回答,原因是物种组成、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显著。因此,在对黄海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进行模拟时,需要应用既准确又简便的方法来对浮游动物群落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在对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理海洋学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浮游动物功能群的方法被确定用来进行黄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模拟。 根据浮游动物的粒径、摄食习性和营养功能,黄海浮游动物被分为6个功能群:大型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Giant crustacean,GC)、大型桡足类功能群(Large copepods, LC)、小型桡足类功能群(Small copepods,SC)、毛颚类功能群(Chaetognaths)、水母类功能群(Medusae)和海樽类功能群(Salps)。GC、LC和SC是按照粒径大小而划分的功能群,他们是高营养层次的主要食物资源。毛颚类和水母类是两类胶质性的肉食性浮游动物功能群,他们与高营养层次竞争摄食饵料浮游动物;海樽类与其他浮游动物种类竞争摄食浮游植物,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却不能有效的传递到高营养层次。本文研究报道了浮游动物各功能群的时空分布、基于浮游动物动能群的黄海生态区划分、饵料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生产力、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以及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摄食生态学。 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为2.1 g m–2,GC、LC和SC对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9, 44和26%。高生物量的LC和SC功能群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南岸的近岸海域,而GC主要分布在远岸站位。夏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3.1 g m–2,GC贡献了73%。GC、LC和SC主要分布在黄海的中部海域。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8 g m–2,GC、LC和SC的贡献率相似,分别为36, 33和23%,高生物量的GC和LC分布在黄海中部,而SC主要分布在远岸站位。GC和LC是冬季浮游动物生物量(2.9 g m–2)的优势功能群,分别贡献率了57%和27%,高生物量的GC、LC和SC都分布在黄海的中部海域。与GC、LC和SC相比,毛颚类生物量较低,主要分布于黄海的中北部海域。水母类(本文中指小型水母类)和海樽类斑块分布明显,主要分布于黄海沿岸和北部海域。属于不同功能群的约10个种类为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控制着浮游动物群落的动态。 春季,黄海可以被分成4个浮游动物生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中心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近岸海域,与第一个生态区相对应,LC和SC在分布中心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夏、秋和冬季,黄海分别被分成3、4和3个生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中心均位于黄海的中部海域,均与各季节的第一个生态区相对应,GC和LC是分布中心生态区的优势功能群,对分布中心起主要的控制作用。黄海冷水团(YSCBW)在GC、LC和SC的空间分布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黄海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生态区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生态区中起控制作用的优势功能群类别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我们将饵料浮游动物功能群细化为0.16–0.25 mm、0.25–0.5 mm、0.5–1 mm、1–2 mm和2 mm5个粒径组。应用生物能量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生产力。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5月份最高,为91.9 mg C m–2 d–1,其次是6月和9月,分别为75.6 mg C m–2 d–1和65.5 mg C m–2 d–1,8月、3月和12月较低,仅为42.3 mg C m–2 d–1、35.9 mg C m–2 d–1和27.9 mg C m–2 d–1。根据这些结果,黄海浮游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18.9 g C m–2 year–1。0.16–0.25 mm和0.25–0.5 mm两个粒径组对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为58–79%,即相对应的SC功能群的周转率(P/B, 0.091–0.193 d–1)要高于GC和LC。 黄海毛颚类功能群的优势种类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纳嘎箭虫(S. nagae)、肥胖箭虫(S. enflata)和百陶箭虫(S. bedoti)。我们对这四种箭虫的生产力和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毛颚类总的生物量为98–217 mg m–2,总的生产力为1.22–2.36 mg C m–2 d–1。黄海毛颚类的生物量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6.35–14.47%,而生产力仅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2.54–6.04%。强壮箭虫和纳嘎箭虫是黄海毛颚类功能群的绝对优势种,控制着黄海毛颚类群落的动态。黄海毛颚类总的摄食率为4.24–8.18 mg C m–2d–1,对浮游动物现存量和生产力总的摄食压力分别为为0.94%和12.56%。黄海冬季,浮游动物的现存量和生产力为0.4 g C m–2和0.026 g C m–2d–1,而毛颚类的摄食压力却达到了全年的最大值,为1.4%和20.94%。因此,毛颚类的摄食可能对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造成重要的影响。通过不同体长组箭虫的摄食率可以推断,黄海毛颚类全年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对SC功能群的摄食压力最大。但是在夏季黄海冷水团形成的月份,毛颚类对前体长为2 mm的LC功能群中的种类摄食压力也较大,但此时,由于优势种中华哲水蚤进入滞育阶段,因此毛颚类的摄食会对其种群数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华哲水蚤在春、秋季的摄食率分别为2.08–11.46和0.26–3.70μg C female–1 day–1,与微型浮游生物的现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春季,在黄海的北部,中华哲水蚤通过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吸收的碳量能够满足其代谢和繁殖需求,而在黄海的南部和秋季黄海冷水团锋区附近,中华哲水蚤必须通过摄食其他类型的食物资源来维持其代谢和生殖需求。较低的摄食率、无产卵以及种群中CV期桡足幼体占优势表明,秋季中华哲水蚤在黄海冷水团区域内处于滞育状态。中华哲水蚤优先摄食微型原生动物,并且春季中华哲水蚤总的生长效率(GGE, 3–39%)与食物中微型原生动物的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微型原生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因较低的产卵率(0.16–12.6 eggs female–1 day–1)而导致的中华哲水蚤较低的总生长效率(13.4%),可能就是由于其食物中的必需营养成分含量不足(或缺乏)造成的。 本文从生物量的角度,对黄海浮游动物各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生态区划分进行了研究报道,对GC、LC和SC功能群的生产力、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和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生态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结果为黄海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的模拟提供了基础资料。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搞清楚黄海水母类对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和海樽类在食物产出模型中产生的负效应的程度,浮游动物各功能群的组成、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模式的长期变化,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峰元,李圣法,董婧,程家骅;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J];海洋渔业;2005年01期
2 刘镇盛,王春生,杨俊毅,张健,朱根海;象山港冬季浮游动物的分布[J];东海海洋;2004年01期
3 朱长寿,陈栩,黄加祺;福建湄洲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J];台湾海峡;1999年03期
4 陈亚瞿,徐兆礼,王云龙,胡方西,胡辉,谷国传;长江口河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Ⅰ生物量及优势种的平面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1995年01期
5 徐兆礼;;中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新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6 聂丹丹;张波;金显仕;;黄海中南部浮游动物春季和秋季生化成分及能值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7 黄加祺,洪幼环,朱长寿,陈栩;福建南日岛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J];东海海洋;1997年04期
8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芳;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Ⅰ.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9 王真良;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徐兆礼,沈新强,袁骐,陈亚瞿;杭州湾洋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J];水产学报;2003年S1期
11 朱长寿,万伟龙,陈栩,苏鸣,林元烧;福建东山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J];热带海洋学报;1993年03期
12 孟凡;丘建文;吴宝铃;;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浮游动物[J];海洋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13 王真良;林凤翱;冯志权;马明辉;;河北沿岸春季和夏季的浮游动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14 林汝榕,李少菁;浮游动物对重金属的累积及转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15 陈清潮,黄将修,黄剑俭;东北季风初期台湾北部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特点[J];台湾海峡;1998年01期
16 陈国斌;戴红;夏永健;;三都湾生态监控区(近海部分)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17 朱长寿,陈栩;台湾海峡中、北部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分布特点[J];台湾海峡;1995年02期
18 黄凤鹏;孙爱荣;王宗灵;杨玉玲;黄景洲;;胶州湾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19 张海景;徐兆礼;;小黄鱼育幼期吕泗渔场的饵料浮游动物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0年10期
20 田丰歌;徐兆礼;;春夏季苏北浅滩大丰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兴;张志南;;胶州湾北部浮游动物各功能群的季节变化[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陈清满;章守宇;;嵊泗马鞍列岛各生境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化[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田丰歌;徐兆礼;;水团变化对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薛俊增;刘艳;吴惠仙;;洋山深水港入境船舶压载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5 马长安;徐霖林;吕巍巍;田伟;赵云龙;;南汇东滩围垦湿地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根海;徐汉祥;陈全震;薛利建;周永东;;舟山渔场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指示种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徐兆礼;;东海近海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光兴;陈洪举;朱延忠;齐衍萍;姜强;;黄东海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及浮游桡足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谢春华;杨品红;李梦军;王晓艳;张倩;;津市西湖饵料生物动态及鲢、鳙鱼产潜力估算[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清潮;陈民本;黄将修;;南海“时序研究”第8次浮游动物的特点[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元子;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王鲁宁;基于个体发育的中华哲水蚤种群动态模型的研究及其在黄海中部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陈洪举;黄、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世伟;黄海中华哲水蚤繁殖、种群补充与生活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5 刘梦坛;脂肪酸标记在黄海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的指示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刘镇盛;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望甜;捕食与竞争——流溪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芳;黄东海胶质浮游动物水母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杨光;南极夏季普里兹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动和优势种摄食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林小苹;基于SOM和CCA的柘林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强;春、秋季北黄海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培培;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金鑫;黄东海浮游食物网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王晓波;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邓琛;营养盐加富和鱼类补充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贵刚;营养盐加富和罗非鱼对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强;崇明东滩潮间带潮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慧君;循环水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林彬;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10 谷阳;白山水库及周围水体浮游生物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黄河鱼病研究所 屈新家;冬季鱼儿游边怎么办?[N];中国渔业报;2005年
2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蒋宏斌;大眼狮鲈人工养殖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7年
3 陈昌福(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简勇 刘孝富(武汉富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四季爽水产营养剂”对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N];湖北科技报;2006年
4 程元虎;合理安排银鱼捕捞期[N];中国渔业报;2007年
5 吕纪增;养殖池塘“转水”的应急处理[N];中国渔业报;2006年
6 张家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王秀芳;大水面高效养鱼技术要点[N];河北科技报;2006年
7 周飞 吴建平;森林健康成长与灌草相依相随[N];广东科技报;2011年
8 林立明;斑点叉尾鱼回鱼苗培育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8年
9 王勇 王永强 李春猛 张建生 唐尔斌;中国对虾增殖苗种池塘暂养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6年
10 吕纪增;水体氮循环过程决定水质好坏[N];中国渔业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