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黄海重金属的演变特征及控制因素

贺志鹏  
【摘要】: 本文以南黄海1997~2006年10年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对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影响控制因素、演变趋势,并对海域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获得了以下一系列新的结果和认识: 1.系统获得了南黄海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分布模式,揭示了影响和控制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因素 南黄海表层海水中重金属As、Cd、Cu、Hg、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3、0.078、1.41、0.0036、0.37、6.21μg/L,低于其它中国近海海水,而高于水交换较好的深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分布模式(除Pb外)表现为在离岸较远的南黄海中部地区其含量较低,而近岸海区则普遍含量较高,区域分布呈现“高Cd-Cu-Hg-Zn区”,“高Pb-Cu-Zn区”以及“高Pb区”三个地球化学分区。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比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的浓度低,南黄海重金属主要受沉积物粒度控制,即在细粒度高的南黄海中部区域重金属(除As外)的含量较高,粗粒度的近岸区则较低,区域分布呈现“高Cd-Cu-Pb-Zn区”,“高Hg低As-Cu-Zn区”以及“高As低Cd-Hg-Zn区”三个地球化学分区。 人类活动已经显著影响了南黄海海水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重金属分布是径流、大气沉降、pH、盐度和重金属自身性质等各种影响因子耦合的结果。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因子PbAsHgCdZnCrCu,其中Pb和As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排放,污染状况相对较重,Cr和Cu几乎没有受到人为污染的影响。沉积物的粒度是控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次要的因素包括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沉积速率以及重金属存在形态等。 2.首次获得了南黄海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演变趋势 近10年来南黄海表层海水中,Zn呈上升趋势,As、Cd、Cu、Pb基本稳定变化不大,而Hg则呈略下降趋势。Zn的线性上升趋势明显,在近岸水域和中央水域中其浓度和公元年的统计关系分别为y=0.9524x+0.0034(R=0.97)和y=0.8622x+0.0299(R=0.95)(其中y为Zn的浓度,x为年度,取1997~2004)。近10年沉积物中重金属年际变化较小,浓度变化在多年均值的±(10%~30%)之间变动。As、Cd、Cu、Hg、Pb、Zn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7.17±1.70、0.108±0.024、17.61±1.65、0.024±0.008、18.44±4.26、70.53±5.73 mg/kg,除了Hg随公元年呈较好的线性增加(y=0.0033x-6.50,R=0.75)外,其它重金属未显现出有明显的演变趋势。 近百年来,南黄海重金属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个阶段的60年可以看作是南黄海未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时期,该段时期内明显的特征是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受径流输入不均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规律性不强;第二阶段是南黄海近岸工农业迅猛发展的阶段,由近岸传输到这一海域的重金属量增加,南黄海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增加,沉积物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是人类活动影响南黄海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黄海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呈降低趋势,与中韩两国减排及治污措施有关。近几年,南黄海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较20世纪末期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3.初步阐明了南黄海重金属的环境污染危害和潜在生态风险 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等方法对南黄海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等重金属污染程度海区占研究海区面积的38.7%,中等生态风险的区域则占了研究海区面积77.8%,但均未发现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与生物量的分布有明显的关系,总体表明,南黄海沉积物中的重金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较低,南黄海沉积物质量良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喜桂;叶思源;鲁静;;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分区[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12期
2 谷海峰;栾文楼;杜俊;陈志贤;蔡奎;李超;;冀中南平原土壤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物探与化探;2011年03期
3 戴纪翠;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李宁;;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胶州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J];地质学报;2006年11期
4 马俊红;赵济;;山东半岛小海潟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5 左祖发;毛大发;熊胜珊;;江西某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J];物探与化探;2006年06期
6 马力;杨晓波;佟成冶;乌爱军;刘明华;;辽宁省浑河流域底质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岩矿测试;2008年03期
7 戴纪翠;宋金明;李学刚;郑国侠;袁华茂;;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2006年10期
8 陈秀玲;李志忠;靳建辉;马鹏;李明辉;;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贾耀锋;毛龙江;;黄土Rb、Sr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土壤通报;2010年06期
10 凌智永;李志忠;罗磊;王少朴;;关于沙漠环境演变几种研究指标的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02期
11 于成广;杨晓波;凌爽;乌爱军;刘明华;;辽河流域花生产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与评价[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9年03期
12 庄新兵;邹华耀;姜雪;杨元元;孙和风;;黄河口凹陷湖相烃源岩发育机制[J];科技导报;2010年22期
13 林壬子;张敏;;储层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国外油气勘探;1995年01期
14 贾建业,汤艳杰;环境演变的矿物标识研究新进展[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年04期
15 武胜利,韩洪凌,马燕,李志忠,吴焱;天山北麓500年来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6 高卫强;丁振华;谢陈笑;候学良;谢忠;;某大型金-铜矿对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及生态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17 王军;陈振楼;王初;叶明武;沈静;聂智凌;;上海市崇明岛城镇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累积与环境风险[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18 芮玉奎;李金贵;;航空育种牛膝中的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6期
19 彭纪鹏;卢龙;;苔藓植物在环境中的的监测指示作用[J];江西科学;2008年03期
20 郑顺安;王丽平;章明奎;;非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J];科技通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晓光;程祥圣;王西蒙;;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个柱状沉积物中若干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张国平;刘丛强;杨元根;吴攀;;贵州典型矿山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光弟;张绮玲;;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预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蒋富清;孟庆勇;徐兆凯;李安春;李铁刚;;冲绳海槽北部16.2ka以来沉积物源及控制因素——稀土元素的证据[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石学法;刘升发;王昆山;乔淑卿;刘焱光;;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戴军;;法国北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顾尚义;王展;;铅锌冶炼废渣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方爱民;赵中岩;Lee Ik Jong;;山东仰口地区超高压混杂带不同岩石组成单元的地球化学特征[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唐友军;文志刚;别旭伟;陈凤良;;皖南巢县马家山油苗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王文雄;;牡蛎的重金属超富集:亚细胞分布与解毒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志鹏;南黄海重金属的演变特征及控制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林青;土壤中重金属运移的数值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D];青岛大学;2011年
3 徐争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立奎;渤海湾海岸带环境演变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张勇;陇西盆地东南隅新近纪沉积与环境演变[D];兰州大学;2006年
6 于林平;储层中矿物与油气组分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宋立杰;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张晓龙;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张振国;南海北部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王晓媛;东太平洋海隆13°N和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附近热液柱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争启;攀枝花市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宝金;新疆东昆仑古尔嘎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邹欣;江西淘锡坑钨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胡晓峰;桦甸盆地古近纪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5 丁文君;迁安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刘默;吉林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崔妍;芦苇对湿地中重金属吸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8 朱英;东平湖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丹;贵州主要药材基地土壤及中药材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国伟;河道底泥制备陶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英;重金属正在污染食品[N];苏州日报;2005年
2 阴剑锋;重金属之祸[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3 东北农业大学 杨国伟 张冬杰;关注重金属污染源头及对饲料安全的威胁[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记者 彭海星;烟草重金属超标“坐实”:外企机会还是戒烟机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陈健萍;小心铅汞镉超标成为出口“绊脚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6 刘绍艳;宁波农产品输出日本面临新考验[N];宁波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唐夏;香烟重金属含量偏高问题引关注[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杜薇;重金属风波再揭控烟疮疤[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云根;排污控制将出硬招实招[N];湘声报;2006年
10 田家鹏;省政协委员为紫菜“叫屈”[N];厦门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