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国日益重视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利用藻类的吸收、富集和降解作用,可以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与其他物理、化学及工程的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较好,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资源化,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治理水质污染的新途径。
本文利用几种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孔石莼、刚毛藻均有很强的吸收N、P的能力,吸收能力依次为褶曲刚毛藻束生刚毛藻孔石莼。水体中褶曲刚毛藻3 g/L含量,在3~5小时之内,可把中等以上富营养化海水中的N、P降低至一类海水水平。利用刚毛藻处理富营养化地下海水和养殖废水,进行海参和大菱鲆养殖试验,探索藻类净化水质和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模式,使水体保持较低的营养盐状态,减轻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海水养殖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刚毛藻在我国近海滩涂分布广泛,利用它来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并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既净化水体,使养殖废水能循环利用,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又改善水产业生态环境。同时,将回收藻体生产优质饲料、食品和药物等,实现藻类资源的高值利用。刚毛藻营养丰富,用其替代鼠尾藻作海参饲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效果好,是一种值得加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吸附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移除废水中有害重金属离子的方法。由于藻类细胞壁中的多聚糖可提供吸附重金属的位点,廉价而蕴藏丰富的海藻对多种重金属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分批实验,研究了非活体刚毛藻对水体中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影响因子、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理,得到了平衡等温线及动力学数据。吸附过程的最佳pH值为5.0,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体中常见的Na+、K+、Ca2+、Mg2+阳离子及Cl-、NO3-、SO42-、C2O42-等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并不显著。EDTA存在时,吸附百分率大大降低。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刚毛藻对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容量很高,25℃时,对Cu2+、Pb2+和Cd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61 mmol/g、0.96 mmol/g和0.98 mmol/g,且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刚毛藻对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在吸附过程中藻体表面的官能团可能与金属离子发生了螯合作用。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pseudo-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的30min内,吸附速率很快,随后速率逐渐降低。解吸试验表明,用EDTA可以对重金属进行回收,刚毛藻可以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刚毛藻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生物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水体中的重金属Cu2+、Pb2+和Cd2+等。
通过非活体刚毛藻对重金属Cr6+的吸附影响因子、吸附动力学、吸附机理的研究发现,刚毛藻对Cr6+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对电镀废水中的Cr6+的还原去除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吸附过程的最佳pH值为2~3,实际电镀废水通常在此pH范围,因此处理实际废水时,首先在原酸性条件下,对Cr6+进行还原去除,然后调废水pH至5.0,继续进行吸附,去除其他二价离子及被还原的三价Cr离子,实现了利用同一材料还原Cr6+为Cr3+,并将Cr3+和其他重金属离子同时去除。通过对机理的讨论,认为刚毛藻对Cr6+的生物吸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离子交换过程”,而是一个“吸附还原过程”。在海藻量足够的前提下,只要时间足够长,Cr6+可被彻底还原去除。
利用工业废弃物褐藻渣,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Cu2+、Pb2+、Cd2+及Cr6+的生物吸附特性分别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褐藻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与刚毛藻一致,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在25℃时,pH为5.0时,由Langmuir方程求出褐藻渣对Cu2+、Pb2+和Cd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20 mmol/g、3.13 mmol/g和2.97 mmol/g。褐藻渣对低、高浓度的重金属Cr6+都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且移除效果比较彻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褐藻渣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生物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
1 |
李炎,唐涌濂,黄春华,石利君,李炎;不溶性交联淀粉黄原酸酯处理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1980年04期 |
2 |
;国内简讯[J];化工环保;1981年02期 |
3 |
黄康吉;;营养盐和佐料盐[J];中国井矿盐;1982年02期 |
4 |
傅楚瑾;王则民;曹锦荣;;间——(β-羧基丁内酰胺)苯酚甲醛树脂对Hg(Ⅱ)等重金属离子螯合性能的测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3期 |
5 |
郑又雄;张泰山;;鱼池中营养盐与卵形隐藻数量消长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1987年02期 |
6 |
白燕;;关于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Cr时若干金属离子干扰的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1987年01期 |
7 |
罗耀宗;阎秀芬;;小型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净化车[J];表面技术;1989年05期 |
8 |
陈远荫;陶国良;;双环硫丙基醚与单环硫丙基醚的聚合反应[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90年01期 |
9 |
许清辉,郭廷宗,林峰,王伟强,卢美鸾;闽江口无机氮营养盐的行为及入海通量[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
10 |
邹新禧;SGPAC型螯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1年01期 |
11 |
夏海萍,柯家骏;膨润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4期 |
12 |
颜承农,刘义,俞芸,望天志,宋昭华,屈松生;重金属生物效应热化学研究──I .4种重金属离子对丝状真菌生长抑制作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13 |
梅如波;化学需氧量监测废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回用[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5期 |
14 |
傅伟昌,王继徽;改性天然高分子重金属离子去除剂的研究现状[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5 |
孙敬孝
,陈玉光;一种新的络合重金属离子处理药剂简介[J];印制电路信息;2001年12期 |
16 |
马江游,黄代城,王睿;重金属离子脱除技术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3年03期 |
17 |
张国森,陈洪涛,张经,刘素美;长江口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18 |
石峰,王修林,石晓勇,张传松,蒋凤华,祝陈坚,李克强;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19 |
江伟武;河口水质氨氮的自动监测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4年03期 |
20 |
李建勇;壳聚糖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