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的研究
【摘要】:
从纳米结构自组装和聚苯胺的刚性分子链出发,本文分别采用界面聚合法和直接混合反应法制备了一维聚苯胺纳米结构,探讨了产物结构及形成机理,并对其防腐蚀性能和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直接混合反应法是一种有效的制备聚苯胺纳米结构的方法,其产率高于界面聚合法。不同掺杂酸对产物结构和产率存在较大影响。
2.在硫酸体系中,采用直接混合反应法合成了聚苯胺纳米纤维,其直径约为60-100 nm,长度达到几个微米,导电率为6.0 S/cm。综合考虑产物形貌、导电率和产率的最优合成条件为:硫酸浓度1 mol/L,苯胺与过硫酸铵配比0.8,反应时间16 h。
3.在醋酸体系中,采用直接混合反应法可合成出纳米纤维和纳米管,反应物配比是产物形貌和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醋酸浓度为1 mol/L,苯胺浓度为0.2 mol/L,过硫酸铵浓度为0.1 mol/L,反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得到螺旋状聚苯胺纳米纤维。
4.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表明,直接混合反应法合成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具有比常规聚苯胺更好的防腐蚀性能;在3.5%NaCl溶液中,掺杂态聚苯胺产物的防腐蚀性能优于解掺杂态聚苯胺产物。聚苯胺在低碳钢表面钝化形成的氧化膜与纯聚苯胺涂层均具有一定防腐时效性,但防护时间较短。要获得更长期的防腐效果,需开发聚苯胺与常规涂层的混合体系。
|
|
|
|
1 |
王利祥,王佛松;高性能聚苯胺自支撑膜[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89年09期 |
2 |
郑建邦,王辉,刘效增,吴洪才;低能离子注入对聚苯胺薄膜的改性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
3 |
魏民;张国兵;杨小刚;李斌;;高氯酸掺杂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
4 |
陶玉仑;姚舜;王桂徽;李宝宇;潘莉;杨继年;于清波;;电化学制备光敏/超电双功能化聚苯胺薄膜[J];中国科技论文;2018年12期 |
5 |
王宏智;刘炜洪;李剑;姚素薇;张卫国;;恒电位脉冲法制备聚苯胺薄膜及其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2期 |
6 |
王辉,封伟,吴洪才;电化学合成聚苯胺薄膜光电性能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8期 |
7 |
鞠长滨;王永生;何大伟;董雪;梁燕;宋鹏;富鸣;;盐酸掺杂聚苯胺薄膜的隐身性能[J];发光学报;2011年10期 |
8 |
张卫国;尚卫正;李香;王宏智;姚素薇;;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薄膜的生长过程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4年04期 |
9 |
汪水平,夏谦谦,翁睿,张占武;聚苯胺薄膜导电性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
10 |
李冀蜀;林晨;顾大伟;史兴朝;沈临江;杨南如;;聚苯胺薄膜在不同质子酸溶液中的生长[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1 |
张紫浩;高鹏;潘鹏;;基于聚苯胺的柔性变色薄膜制备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18年01期 |
12 |
范海军;宫超坤;张如根;魏琦;陶雪钰;吴其晔;;高氯酸掺杂原位沉积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07年07期 |
13 |
李永明,万梅香;浸渍聚合法制备透明导电聚苯胺薄膜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8年02期 |
14 |
王俊亚;刘晓慧;张雯;陈亚男;高艳芳;刘进荣;;聚苯胺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在F~-离子检测的应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
15 |
张如根;陶雪钰;魏琦;宫超坤;吴其晔;;原位聚合沉积聚苯胺薄膜及其电致变色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年04期 |
16 |
周延秀,朱果逸,汪尔康;聚苯胺薄膜化学修饰电极对巯基化合物促进作用的研究[J];分析化学;1993年08期 |
17 |
万祥龙;陈习惠;王兴;郝国防;;水性聚苯胺的合成及其在食品安全监测标签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12期 |
18 |
李冀蜀,顾大伟,沈临江,杨南如;甚高压合成条件对原位聚合聚苯胺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J];江西科学;2005年04期 |
19 |
陶雪钰,陈骁,熊忠,李鹏,吴其晔;原位聚合沉积透明导电聚苯胺薄膜的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5年06期 |
20 |
刘振兴,张殿琳,万梅香,李明,李军朝;压力对聚苯胺导电性的影响[J];高压物理学报;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