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热通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风切变的季风指数确定了多年季风爆发的时间;使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的特征;基于COARE3.0算法,用NCEP2中海气要素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海气热通量场并与NCEP2中原始热通量场进行了比较;利用EOF方法得到季风爆发早晚年份海气热通量场的时空特征;利用SVD方法分析了热通量场及海温场与季风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海气热通量的变化影响季风爆发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
1、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热带气旋对海气要素的影响较大。动量交换系数与热量交换系数是风速的函数,曲线在风速为4m/s时有一个转折的过程。
2、海温的变化超前于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的变化;热通量的变化超前于海温的变化。热通量通过海温这一中间过程对季风产生作用。
3、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的变化受前期2至3个月时黑潮区域热通量变化的影响。此海域的热通量较大的时候,其后的季风爆发偏早、偏强;反之,季风爆发偏晚、偏弱。
|
|
|
|
1 |
龙振夏,李崇银;ENSO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影响的GCM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6期 |
2 |
王同美,袁卓建,郭裕福;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Ⅱ.模式性能检测及个例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郑益群,于革,王苏民;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模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
4 |
王勇;潘保田;崔明;;1.2~0.6 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5 |
孙卫国;程炳岩;郭渠;;东亚季风环流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03期 |
6 |
高由禧,章名立;东亚季风问题及其某些特征[J];地理学报;1957年01期 |
7 |
李维亮,龚威,王维强;二维动力—物理气候模式的建立和发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8 |
王苏民;李建仁;;中国晚新生代湖泊沉积及其反映的环境概貌[J];湖泊科学;1993年01期 |
9 |
张光智,徐祥德,苗秋菊;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因子的敏感性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3期 |
10 |
马福慧;梅汛期东亚季风环流特征及其预测[J];湖北气象;1998年03期 |
11 |
刘晓东,焦彦军;东亚季风气侯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敏感性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5期 |
12 |
李清泉,丁一汇;1991~1995年El Nio事件的特征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年02期 |
13 |
杨栎;揭开东亚季风与中国生存环境变化奥秘的先行者——符淙斌院士访谈[J];中国科技奖励;2005年04期 |
14 |
鲍艳;吕世华;刘海辉;;澳大利亚植被覆盖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II):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
15 |
李东辉;谭言科;张瑰;叶志敏;;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J];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4期 |
16 |
蔡榕硕;陈际龙;谭红建;;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表层海温变异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1期 |
17 |
;对东亚季风研究的新发展[J];科学通报;1959年20期 |
18 |
王乃昂,赵晶,高顺尉;东亚季风边缘区气候代用指标的分形比较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4期 |
19 |
田军,汪品先,成鑫荣,王汝建,孙湘君;从相位差探讨更新世东亚季风的驱动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2期 |
20 |
卞林根;林学椿;;南极海冰涛动及其对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