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刘淑德  
【摘要】: 本文根据1999年-2007年间7个航次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探讨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特征,主要包括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为评价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鱼类补充资源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三峡工程蓄水前春季(1999年5月和2001年5月)共捕获11540个鱼类浮游生物隶属11目18科32种,其中凤鲚(Coilia mys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白氏银汉鱼(Allanetta bleekeri)、松江鲈(Trachidermis fasciatus)为优势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群:①以凤鲚为优势种的河口群组,②以松江鲈和白氏银汉鱼为优势种的沿岸群组,③以鳀和六丝矛尾鰕虎鱼为优势种的近海群组;盐度、深度、溶解氧和悬浮体是影响这一海域鱼类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2.三峡工程蓄水后春季长江口的环境因子总体分布格局没有改变,部分环境因子表现出数量上的差异:溶解氧含量偏低,COD平均值下降,pH值显著上升,盐度升高,河道水域和口门附近悬浮体下降,长江口鱼类生物群聚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后春季(2004年5月和2007年5月)共采获的25种鱼类浮游生物,总丰度(1 070个)仅为蓄水前(11 540)的10%,4种优势种白氏银汉鱼、凤鲚、松江鲈和鳀贡献了总丰度的94.57%;蓄水后影响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盐度和悬浮体,蓄水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聚类型(河口型、沿岸型和近海型)与蓄水前一致,但沿岸型空间分布区域明显减少,近海型分布区域向河口方向扩展。长江口环境因子中,盐度和悬浮体是蓄水前后鱼类浮游生物群聚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春季四次调查共记录鱼类浮游生物39种,生态类型包括淡水、半咸水、沿岸和近海。春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包括鯷、凤鲚、白氏银汉鱼、松江鲈和六丝矛尾鰕虎鱼,2004年和2007年鯷、凤鲚优势地位有所下降。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年度间差异显著,以2004年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1999和2001年相异性最高,鯷和凤鲚种群数量变动对其群落变异的贡献率最大,群落相似性以2004和2007年最高,达71.17%。与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下降。1999—2007年间,长江口发生了一系列环境环境条件变化,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干扰带来了长江口鱼类生物群落结构变异。 4.2007年四个航次(春、夏、秋、冬)共捕获鱼类浮游生物6,463个,隶属12目28科45种,以鳀科丰度最高,占总丰度的76.5%。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包括4种生态类型:淡水型(2种),半咸水型(14种),沿岸型(10种)和近海型(16种)。其中,近海型物种个体数量最多,占2007年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总丰度的74.55%。鳀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对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丰度贡献最大。鱼类浮游生物在物种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白氏银汉鱼在春季占绝对优势,鳀是夏季优势度最高的种类,秋季除鳀外,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成为优势种;鱼类浮游生物丰度高度集中在优势种上,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超过89%。群落物种数量、丰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2007年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群落格局在空间上分为三个不同的群组:河口、沿岸、外海,并且这种分布随长江冲淡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盐度是影响决定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子,而温度则是影响其季节性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此外,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也是影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重要因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单秀娟,线薇薇,武云飞;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章飞燕;唐静亮;李道季;方涛;王彪;;夏、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3 单秀娟;金显仕;;长江口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1年01期
4 罗民波;庄平;沈新强;王云龙;张涛;朱江兴;;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5 刘淑德;线薇微;刘栋;;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6 谢志发;章飞军;刘文亮;陆健健;;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7年02期
7 章飞军;童春富;张衡;陆健健;;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动物学研究;2007年01期
8 刘录三;孟伟;田自强;蔡玉林;;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J];生态学报;2008年07期
9 周晓;葛振鸣;施文彧;王天厚;;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格局[J];生态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徐东坡;范立民;刘凯;张敏莹;段金荣;施炜纲;;长江徐六泾河段渔业群落结构(2005-2006年)及多样性初探[J];湖泊科学;2007年05期
11 华尔,张志南,张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12 沈新强;周永东;;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J];渔业现代化;2007年04期
13 全为民;赵云龙;朱江兴;施利燕;陈亚瞿;;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14 俞存根,宋海棠,姚光展;东海蟹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5年03期
15 沈新强,晁敏;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16 许同和;蟹苗采捕·运输·放流[J];中国水产;1980年03期
17 张国祥,张雪生;长江口定置张网渔业调查[J];水产学报;1985年02期
18 朱栋良 ,蒋文汉;江豚[J];科学养鱼;1988年04期
19 袁兴中;长江口湿地的分级、分类保护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1年07期
20 沈新强;陈亚瞿;罗民波;王云龙;;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秀娟;线薇薇;;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罗民波;庄平;沈新强;王云龙;张涛;朱江兴;;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亚瞿;全为民;施利燕;袁骐;蒋玫;沈盎绿;平仙隐;;河口湾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对策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童春富;陆健健;胡伟;;长江口迁徙鸻鹬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Study on Countermeasure on Aquat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estu arine areas of Yangtze River[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全为民;赵云龙;郑麟;施利燕;陈亚瞿;;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王国富;;“山海关轮”在长江口碰撞“沃哈科森”轮[A];海事预防学术交流暨台湾海峡航行安全研讨会文集[C];1988年
8 张素香;;长江口南港化学需氧量COD分布特征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孔亚珍;丁平兴;;近几年长江口附近的余流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罗小峰;陈志昌;路川藤;王春华;;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潮流性质变化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克林;波—流共同作用下长江口二维悬沙数值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云;不同时间尺度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谢文玲;东海典型海域浮游硅藻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曹振轶;长江口平面二维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余悦;黄河三角洲原生演替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6 戚定满;长江口水体环境数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罗小峰;长江口水流盐度数值模拟[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陈慧丽;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盐沼湿地线虫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德坤;基于核素示踪的长江口、东海和海南东部近海泥沙的沉降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恩仁;长江口悬浮泥沙的吸附—解吸作用对元素固—液相态转化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淑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栾青杉;长江口及其邻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夏静;长江口浮游植物变化及影响因子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静;长江口沉积物反硝化细菌和南冲绳海槽深海沉积物产胞外酶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胡玲珍;长江口潮滩氮、磷的潮汐循环与反硝化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立娟;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碳、氮、磷的时空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黄惠明;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一、二维数值计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刘颖华;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王婷;嵩山侧柏人工林群落结构、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10 武小勇;长江口北港河势演变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真;在长江口:展望未来[N];中国水利报;2008年
2 陈吉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口生态环境变迁与调控[N];人民长江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矫阳 陈彬;水下长城 科技壮歌[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静 记者 傅菁;与“长三角”一同成长[N];人民长江报;2010年
5 曹杰;长江口赤潮缘何日益频发[N];上海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何连弟;长江口拔掉入海“骨鲠”[N];文汇报;2010年
7 记者 王畇;长江口经济成新热点[N];联合时报;2004年
8 记者 周放 陈琪;将飞跃长江口[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记者 矫阳;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N];科技日报;2006年
10 驻鄂记者 钱忠军通讯员 李真;长江口综治开发确定目标[N];文汇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