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
【摘要】: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鱼类病原菌,其感染鱼类后引起迟缓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中,应用IVIAT技术,我们从病鱼体内分离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株TX01中筛选得到Eta21、Eta6和FliC三个抗原蛋白。其中Eta21与其他菌株中一个潜在的多肽酶相似性较高;Eta6与大肠杆菌中的Ecotin前体蛋白同源;FliC是一种鞭毛蛋白。以牙鲆(Japanese flounder)作为模式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重组Eta21蛋白能够有效的保护牙鲆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侵染;重组Eta6蛋白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重组FliC蛋白没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以eta6和fliC基因构建的DNA疫苗pETA6和pFliC的相对保护效率分别为50%和33%。与pETA6的保护效应相比,将eta6基因和fliC基因连在一起构建的融合DNA疫苗pCE6的保护效应显著提高。同时,将前期鉴定出的迟缓爱德华氏菌TX01的抗原基因et18连接到fliC基因的后面,构建了融合DNA疫苗pCE18。与能单纯表达Et18的DNA疫苗pEt18相比,pCE18免疫牙鲆后可以产生更好的保护效应。pEta6和pCE6免疫后,牙鲆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抗体,而且其体内一些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获得了提高。相对于pEta6,pCE6诱导的上述基因表达水平提高的幅度更为明显。
为提高Eta21的保护效应,我们将eta21基因与胞外琼胶酶agaV的分泌片段基因融合,构建了重组质粒pTAET21。以含有此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作为活菌疫苗,其保护效应较之重组蛋白Eta21的保护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
|
|
|
1 |
陈光远,谭铭,陈岩松,易伟莲,钟剑平,麦奇;爱德华氏菌败血症[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
2 |
叶梅芳,万年青;自脓液中分得一株缓慢爱德华氏菌[J];浙江预防医学;1998年07期 |
3 |
陈少华,张学文,陈奋湘,张悦;新生儿爱德华氏菌败血症1例[J];新生儿科杂志;1994年05期 |
4 |
郭符则;郭恩琪;; 蚌埠市首次从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一株缓慢爱德华氏菌[J];淮海医药;1990年01期 |
5 |
谢一俊;陈建辉;林成水;;介绍一种分离缓慢爱德华氏菌的鉴别培养基[J];福建医药杂志;1988年04期 |
6 |
李惠芬,郭勇峰,刘晖;微生物质控菌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3期 |
7 |
王锡琪;郭诚;;健康人群与外环境中3种新致泻菌的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1年04期 |
8 |
尹子达;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在蛇类沙门氏菌分布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4年02期 |
9 |
;300例粪便细菌培养分析[J];天津医药;1978年09期 |
10 |
邓涤夷,陈霞,陈毓玲,王炜;LLSⅡ培养基的性能考核[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4年04期 |
11 |
公维国,王德亚;菌痢患儿便中检出鲶鱼爱德华氏菌[J];实用医技杂志;1999年12期 |
12 |
严之纯;缓慢爱德华氏菌败血症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7年07期 |
13 |
刘世元;;外用磺胺咪隆治疗爱德氏菌引起的严重感染[J];医药导报;1986年01期 |
14 |
周惠平,蒋红,赵敏;肠杆菌快速鉴定技术(微量塑料板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4期 |
15 |
李碧萍,孙福泉,林炳玲;“四管法”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研究──荣获厦门市199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J];厦门科技;1996年04期 |
16 |
王权,李建云;阑尾炎抗菌素使用分析[J];云南医药;1998年04期 |
17 |
傅君芬,卢美萍,洪文澜,尚世强,李建平,陆淼泉;小儿常见感染菌16S-23S rRNA基因区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1年04期 |
18 |
徐洋;郝贵杰;沈锦玉;;3种消毒剂对水生动物3种主要致病菌的载体定量杀菌试验[J];水产科学;2010年02期 |
19 |
杨小祥,王毅,何建刚;201例腹泻病临床症状与菌型关系的分析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
20 |
王炳发,陈前进,曹春远,金健潮;一株无动力产硫化氢大肠杆菌的实验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