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
【摘要】:
本文使用一个简单的海气耦合模式,引入热通量的作用,分析ENSO影响热带印度洋地区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耦合过程。其中,使用SVD统计模式,由给定的SST异常得到风应力异常,进而驱动海洋环流反馈给SST,完成海气的动力耦合;使用块体经验公式由SST异常和风场异常计算热通量异常,直接作用于SST,实现海气的热力学耦合。经验证,SVD统计模式及块体公式均可抓住大气的基本信息。
动力耦合结果显示,太平洋第一EOF模态与观测基本符合。除此而外,对模式结果的Ni?o 3指数进行功率谱分析,出现2年左右的周期。这说明,海气动力学耦合是ENSO生成的主要因素。热力耦合的加入是为了考察ENSO影响热带印度洋的热力学效应。动力热力全耦合模式结果显示,热带太平洋暖异常中心更加接近观测值,热带印度洋海温正异常范围加大,尤其是在西印度洋。这意味着热带太平洋的ENSO信号通过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实现对热带印度洋地区的遥强迫,导致印度洋海盆尺度的增暖。
|
|
|
|
1 |
吴伟伟;梁大鹏;于渤;;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双螺旋耦合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1期 |
2 |
王会军;;大气中CO_2含量增加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4期 |
3 |
张洪涛,傅抱璞;用三维大气-土壤耦合模式进行山地小气候模拟[J];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
4 |
高学杰,赵宗慈;北半球和中国气候的模拟及1996年汛期预测的试验及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
5 |
李东辉,俞永强,刘海龙,谭言科,王学忠;FGCM-1.0耦合模式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模拟[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
6 |
刘芸芸;俞永强;何金海;张振国;;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2006年06期 |
7 |
智海;王盘兴;俞永强;丹利;徐永福;郑伟鹏;;一个海陆气耦合模式中大气-植被的年际变化及其相互作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5期 |
8 |
蒋国荣,李训强;简化的中纬度冬季环流耦合模式中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J];气象科技;1994年01期 |
9 |
张玉虎;赵庆中;周小红;徐瑚珊;郭应祥;雷祥国;卢俊;朱少飞;苟全卜;金寒娟;刘忠;罗亦孝;孙相富;诸永泰;;双奇核~(170)Ta的转动带结构[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7年02期 |
10 |
王继军;;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1期 |
11 |
张荣华,曾庆存,周广庆;一个混合型热带海洋-大气耦合模式I.模式构成及热带太平洋气候态模拟[J];大气科学;1997年02期 |
12 |
闫晓勇,陶勇,张铭;耦合模式对印度洋偶极子的模拟研究[J];海洋预报;2005年01期 |
13 |
祝亚丽;王会军;;基于IPCC AR4耦合模式的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模拟及未来变化预估[J];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
14 |
朱杰顺;周广庆;孙照渤;;一个改进的混合型海气耦合模式:ENSO模拟[J];大气科学;2009年04期 |
15 |
崔绚;周波涛;范可;;卑尔根气候模式中亚洲—太平洋涛动和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环流背景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年02期 |
16 |
黄世昌;李玉成;谢亚力;赵鑫;;杭州湾湾内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模式建立与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7 |
王迪云;李若梅;;基于对应分析的我国入境旅游相关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6期 |
18 |
丹利;符传博;吴涧;;陆气双向耦合模式中全球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2期 |
19 |
高学杰,赵宗慈;利用全球环流模式进行我国汛期短期气候预测的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9年04期 |
20 |
张红平;周锁铨;薛根元;孙琪;;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水文模式耦合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