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一门新兴的雷达遥感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地形测绘与地表形变监测。本文利用ERS-1/2SAR数据和SIR-C/X-SAR全极化SAR数据,深入地开展了SAR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SAR极化干涉测量(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
1)对SAR干涉测量获取地形信息算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提出一个具有较强实用性的InSAR处理器,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较好的成果。根据SAR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提出SAR差分干涉测量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具体实现算法,并在地震、地面沉降的形变测量中得到具体的应用。
2)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轨道参数的干涉图像对的自动配准算法,利用方位向光谱重叠率和距离向光谱重叠率判断图像对是否适合进行干涉处理,利用“一致性测试”纠正相干估算器误差,最终实现亚像元级的精确配准。解决了InSAR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3)首次获取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纹图,并利用Okada位错模型模拟张北地震形变场,由最佳参数解反演得到的震源参数解,与地震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对张北地震的孕震机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4)利用高相干区和低相干区的水平剖线和垂直剖线以及干涉纹图的线性组合来分析大气附加相位的影响。并利用phase stacking的方法进行大气附加相位的消除,利用GCP点和InSAR提取的DEM数据进行比较验证。
5)首次获取了1993~1995年、1995~1998年和1998~2000年苏州市地面沉降场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D-InSAR测量值与水准测量值的相关度达0.943,标准误差均值为0.1706,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5mm(以水准测量代表地面形变的真实情况)。
6)基于POLinSAR基本原理,结合最优干涉相干与波相干模型反演植被高度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与研究区的地表覆盖类型高度吻合。
7)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Wishart分布的单频全极化SAR的H/α/γ非监督分类算法,充分结合极化特性和干涉相干的优势,与H/α/λ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分类精度有10%的提高。
|
|
|
|
1 |
陈基伟;利用GPS-InSAR合成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测绘科学;2003年04期 |
2 |
范兴丰;;基于InSAR的三峡地质灾害监测[J];化工之友;2006年07期 |
3 |
龚士良;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3期 |
4 |
程三友,刘少峰,申旭辉;差分干涉雷达测量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5 |
王祝芳;张弘怀;沈嘉;;宁波市积极预防地面沉降[J];决策与信息;2009年12期 |
6 |
吴林奎;孙永福;;论上海地面沉降与控制[J];地质学报;1973年02期 |
7 |
张之一;;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J];地质论评;1981年03期 |
8 |
姜岩,栾元重;地面沉降灰色模型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6期 |
9 |
王园,王沁,郑祖国;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数据本构预测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3期 |
10 |
张克绪,李明宰,周宏;哈尔滨市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对工程的危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04期 |
11 |
李相德,许树国;从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的实践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
12 |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应玉飞;关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
13 |
赵建康,吴孟杰,刘思秀;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及监测网络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
14 |
哲伦;;美国如何应对地面沉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1期 |
15 |
佐藤健;郑毅;;地面沉降的解析[J];世界地质;1990年01期 |
16 |
李明朗,刘燕;天津市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
17 |
吴铁钧,金东锡;天津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
18 |
张阿根,刘毅,龚士良;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J];上海地质;2000年04期 |
19 |
郑铣鑫,武强,应玉飞,谢晓程,侯艳声;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防治问题[J];科技导报;2002年09期 |
20 |
刘建华;应用2S(GPS,GI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方法理论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样区[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