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地理时空数据库的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王思远  
【摘要】: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信息源和技术手段。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作为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其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面对海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数据,研究如何更好的存贮这些数据,如何从这些海量信息中发掘有用的、能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的信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地理时空数据库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基于中国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库,对中国近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①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的存贮方式——地理时空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以及系统组织结构 从时空地理实体出发,对地理时空数据模犁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以及地理信息的时空检索与拓扑关系)进行研究。针对国土时空信启、数据量巨大,数据格式不同,存贮方式多样,提出一种面向对象改进基态修正模型的分层次时空数据库模型。该模型分别由现时数据库、过程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组成,现时库、历史库分别分层次存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各类型现状数据和历史数据,过程库则存储时空数据库操作的各个过程,同时进行过程操作验证,以及建立存贮土地利用/覆盖的元数据库等,并完成一些必要的计算。整个模型顾及到海量的地理时空数据管理、存储与检索、分析,具有较大实用性。 ②纳入GIS信息的遥感影像综合理解模型及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的自动识别与提取 本文从遥感影像理解模型出发,探讨了遥感信息的知识发现,特征提取问题,特别针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领域,提出了纳入地学辅助信息的遥感影像综合理解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进行自动识别与提取。 ③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涉及因素繁多,过程错综复杂,因而以减少和抽象化为特征的各种模型对于理解和预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别以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分类指数演变模型、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等来研究近十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自然过程,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反映人类驱动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现代过程。本文通过选择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破碎度指数等景观指数,来分析近十年中国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最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选择43项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的变量,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 ④基于样带的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分析 样带是指在全球变化或区域环境变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带和敏感地带。首先,针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研究,通过分析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五 条样带;而后,在各样带内,通过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样带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及其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样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的相关研究,发现空间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区域 分异规律。并通过模型的建立来实现这种规律的数学语言描述,以数学信息实现空间规律与 区域特点的比较与差异程度描述。 ⑤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分区 在GIS技术支持下,选用自然气候因于和地形地貌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多源-t 空间信息复合,生成自然生态综合因子图,而后利用神经网络分区法进行自然分区,生成中 国土地利用自然分区图。在综合考虑分区原则的基础下,把中国分为 9个区域,分别为:东·@ 北寒温带、温带湿润地区;东北北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内蒙温带半 湿润半干旱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东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亚热带湿 润地区:曲北温带干旱极干旱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寒区。 ⑤基于分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在神经网络分区法生成的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分区的基础上,由于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 以及地形地貌条件作用下,不同的分区具有各自不同的景观格局及演变特点。通过选川各类 景观指数(如景观斑块个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景观分维数、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优 势度、聚集度、分离度、破碎度指数等),来对不同分区的士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及演 变进行分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辉;;一种基态修正模型的改进模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年03期
2 李阳东;刘妙龙;童小华;;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与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05期
3 刘妙龙,吴原华;时间-空间GIS时空数据库基础模型初探[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马吉庆;耿崇亮;许国酩;;时空数据模型在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5 唐嘉锴;唐代生;胡觉;曾春阳;;时态GIS及版本管理原理在森林资源数据更新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01期
6 卢克;谢夜玉;黄鹄;;时空数据模型在行政区划数据管理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06期
7 郑桂香;彭玲;池天河;陶刚;;城市地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1年03期
8 林秀玉;廖磊;;基于ArcGIS的时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测绘;2007年05期
9 金培权;万寿红;岳丽华;;基于ORDBMS的时空数据库系统实现与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4期
10 兰小机;胡川;;基于时间语义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组织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8年06期
11 李晖;肖鹏峰;佘江峰;;时空数据模型分类及特点分析[J];遥感信息;2008年06期
12 刘新;李成名;刘文宝;;具有空间关系约束的时空数据聚集查询语义理论[J];测绘科学;2009年03期
13 包磊;秦小麟;;基于灰集的不确定性时空数据模型[J];遥感学报;2005年06期
14 史绍雨;唐新明;吴凡;雷兵;汪汇兵;;多级格网时空索引[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15 杨平;唐新明;翟亮;李霖;;基于时空数据库的动态可视化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16 周英华;金培权;岳丽华;龚育昌;;一种基于对象关系模型的时空查询代数stor-algebra[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17 黄勇奇;崔伟宏;;基于历史关系数据库的时空数据库实现研究[J];遥感学报;2008年05期
18 程培嵩;殷福忠;曲鑫;周玉刚;;基础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其测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4期
19 周玉刚;贺智;曲林;;基础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其测评[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2期
20 彭霞;方裕;黄舟;尹双石;陈斌;;基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的时空数据管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洲;;地质环境对我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浅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李蓓蓓;叶瑜;;东北过去300年耕地重建数据与国际数据库对比[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喻逢春;;当前土地利用中违法行为发生的思考[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5 杨波;;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剑;;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韩毅;;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建设用地发展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千红;王冲;;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办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丘君;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远;基于地理时空数据库的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成军锋;乌兰布和沙漠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郭碧云;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MOIWO, JUANA PAUL;土地利用对地下水补排影响的时空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8 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于兵;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和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晓;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D];西南大学;2010年
2 章伟伟;崇明东滩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预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陶健;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南屯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檀迎娟;基于GIS的峰峰矿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刘青柳;基于遥感的邯郸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丽娟;长春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郑富强;四川省眉山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婉丽;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吕建树;济宁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雪强;恩平市产业转移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祥明;我国将建用地逐级考核制[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张潇琳;南京严把用地项目预审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记者 李铁兵 通讯员 冯战平 王雅云;鹿泉“腾笼换鸟”实现腾挪土地利用最大化[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震晓;土地利用强调“计划经济”管理[N];安阳日报;2007年
5 记者 田春华;农村土地利用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记者 顾海洋;贵阳土地利用修编总规通过审定[N];贵阳日报;2006年
7 王立彬;《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市国土资源局苏仙分局 李见秋;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探讨[N];郴州日报;2009年
9 郑芃芃;落实“双保” 规划未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兆汝;土地利用协调引领中国健康城镇化[N];中国建设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