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行星际扰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研究

李晖  
【摘要】:行星际扰动的传播、演化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一直都是空间天气学的前沿和热点。本文主要从观测数据入手,结合有关模型和数值模拟工具,重点研究了行星际激波和南向磁场结构这两种重要的行星际扰动现象对地球空间环境,特别是同步轨道磁场以及地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地磁暴,极隙区以及越极电位降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1.行星际激波对地球空间磁场的影响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能引起同步轨道磁场和地磁场的急剧变化。同步轨道磁场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幅度与地方时密切相关,在正午附近最大,并向夜侧逐渐减小,而磁场的相对变化与地方时的关系明显减弱,与同步轨道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的响应特征类似。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发现夜侧同步轨道磁场存在“负响应”的情况,并且行星际磁场多为南向。正午侧同步轨道磁场响应、地磁急始脉冲幅度以及行星际激波上下游动压根方差三者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总结三者之间的经验公式,我们建立了利用地磁急始脉冲的观测数据对行星际激波有关特性以及同步轨道磁场变化的反演模式,并验证了该反演模型的有效性。该反演模式将有助于研究卫星观测之前的行星际激波历史事件,并可发展成为L1点及同步轨道数据缺失时的一种空间天气备用监测手段。 2.行星际南向磁场结构引起地磁暴的综合研究 行星际南向磁场结构是引起地磁暴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磁暴强度与太阳风重联电场之间非常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将前人对于磁暴行星际条件的总结扩展到超级磁暴(SYMH≤-300 nT):行星际南向磁场,IMF BZ ~-27nT,并至少持续1小时;太阳风动压,Pd ~12 nPa;太阳风重联电场,EK-L ~30 mV/m。我们首次得到了暴时同步轨道磁场的360全景特征。不同强度磁暴发生时,同步轨道磁场的全景特征有着明显不同。对于中等磁暴(-100 SYMH≤-50 nT)而言,同步轨道BZ随地方时的分布与钟型高斯分布相类似,在正午前达到最大,而后向夜侧逐渐减小;而超级磁暴时,同步轨道BZ的正态分布发生反转。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向阳侧磁层顶在此时已经进入到地球同步轨道以内。 我们研究了暴时磁层的能量学特征。从太阳风输入到磁层的总能量对磁暴强度起决定性作用,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0。进入磁层能量的输入效率与磁暴强度正相关,并且在磁暴主相期间最大。我们澄清了环电流注入和高纬电离层耗散的相对重要性,二者的比值与磁暴强度成正比。对于中等磁暴而言,高纬电离层的耗散占主导;而对于大磁暴(SYMH≤~-200 nT)而言,环电流注入的耗散则占主导。相比整个磁暴和恢复相,环电流注入所占的比例在主相期间更大。我们还定量考察了暴时磁层能量的收支状况,发现磁层能量的耦合效率随着磁暴强度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强磁暴期间输入到磁层的能量并没有完全释放,可以储存在磁层之中,并作为一些中等强度磁暴的额外能量来源。 我们利用统计分析,得到了磁暴期间地磁扰动水平分量的晨昏不对称性及其演化特征,并结合一些合理假设,定量研究了部分环电流对于暴时Dst指数的贡献及其在磁暴期间的演化过程。主相期间,部分环电流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并在磁暴最强时达到最大,而后在恢复相迅速减小,在恢复相末期,部分环电流的贡献则可忽略不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部分环电流的相应贡献与磁暴强度有关,随着磁暴强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环电流的贡献逐渐减小。 我们模拟了“卡灵顿事件”期间,地球磁层―电离层系统对超强太阳风暴的响应。向阳侧磁层顶和弓激波被压缩至4.3和6.0 RE,同时侧翼部分的弦激波和磁层顶也受到强烈压缩作用。超强磁暴发生后,1区场向电流急剧增强约60倍,电离层的越极电位降增加约80倍,重联电压为一般磁暴时期的5到6倍,大量太阳风能量进入到磁层内部,从而引发强烈的空间天气现象。 3.极隙区和越极电位降与行星际扰动的关系 基于T96模型,我们定义了极隙区的位形以及相关的描述参量,并讨论了太阳风动压、行星际磁场及磁暴强度对极隙区位形的影响。我们将所得结果与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总的来说,利用T96模型确定极隙区位形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们提出了一个准静态非线性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电路模型以理解并解释越极电位降饱和的现象,与观测比较,效果不错。发电机区的内阻越小,向阳侧磁重联线越长,夜侧与向阳侧重联电势之比越大,向阳侧与夜侧发电机区内阻之比越大时,越极电位降的饱和水平越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国成,汪学毅,王德驹,曹晋滨,蔡春林;1998年4—5月地球同步轨道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2 刘四清,魏奉思,赵寄昆,陈合宏,孙炜,AkasofuS.I.;用三维运动学模式研究太阳暗条消失与行星际扰动[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3 章公亮;徐元芳;;与磁扰K_P类型对应的行星际扰动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3年02期
4 章公亮;陆晨;;太阳耀斑引起的地磁扰动与行星际参量的相关[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5年02期
5 李中元;Ⅰ型彗尾扭折效应及其行星际激波的某些特性[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0年03期
6 黄永年,王志丹,汪学毅;太阳宇宙线的行星际扰动[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2期
7 庄洪春,C.T.Russell;磁层顶位置的卫星观测[J];空间科学学报;1983年01期
8 管靖,应润杰,赵凯华,涂传诒;磁层顶的简化模型和低杂漂移不稳定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9 章公亮;行星际强磁场结构中的亚阿尔文波速流[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周国成;磁层顶间断的识别[J];空间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11 涂传诒;磁层顶中的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J];物理学报;1982年01期
12 傅竹风;磁层顶极尖区的理论探讨[J];空间科学学报;1983年02期
13 涂传诒;磁层顶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及等离子体幔、磁层对流的形成机制[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14 吴洪钟,都亨;磁层顶对磁层磁场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4期
15 魏长全,濮祖荫,周玉美;磁层顶的漂移动力学磁声-Alfvén模不稳定性[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6期
16 胡红桥,刘瑞源,杨惠根,王敬芳,Natsuo Sato,Masayu kiKikuchi,李升贵;南极中山站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参数的关系[J];极地研究;2001年03期
17 傅绥燕,濮祖荫,刘振兴;地球磁层顶湍动重联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18 濮祖荫,M.G.Kivelson;土星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和磁流体表面波[J];空间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19 王水,朱烈,樊小英;磁层顶旋转间断的稳定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20 濮祖荫,M.G.Kivelson;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III)可压缩不稳定波的能量和动量输运[J];空间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兼善;郑红;鲍得海;张奇伟;章公亮;;中低纬电离层对行星际扰动的响应[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徐文耀;杜爱民;白春华;;地球磁层的磁场模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吕建永;J.K.Chao;J.H.Shue;S.C.Fu;;磁层顶法向和形状的统计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赵明现;吕建永;;磁层‐电离层耦合数值模拟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电离层与电波相互作用、空间天气事件数值模拟[C];2011年
5 刘子谦;;磁层顶的旋转非对称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空间天气自主资料应用与模式集成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蔡春林;周国成;曹晋滨;王德驹;;磁层顶有限Larmor半径效应的理论和模拟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徐文耀;杜爱民;;磁暴环电流衰减率对磁层能量状态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吕建永;刘丹丹;I.J.Rae;R.Rankin;;磁层和电离层对1998年6月5日太阳风事件的响应:全球磁流体模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电离层与电波相互作用、空间天气事件数值模拟[C];2011年
9 黄宗英;濮祖荫;宗秋刚;T.Fritz;付绥燕;肖池阶;史全岐;谢伦;刘振兴;曹晋滨;P.Daly;A.Balogh;K.H.Glassmeier;H.Reme;J.Dandouras;;Cluster Ⅱ对2001年1月26日磁层顶磁重联事件的观测结果及初步分析(Ⅰ)[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李波;夏利东;陈耀;;日冕磁场曲率对太阳风参数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晖;行星际扰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2 林悯惠;电离层与磁层耦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唐斌斌;磁层—电离层大尺度电流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4 刘若思;暴时热层大气密度变化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参数的关系及建模[D];武汉大学;2011年
5 李正;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6 黄福成;行星际扰动和电流片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7 孙伟英;ICMEs导致的行星际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射电辐射测量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8 熊明;一些行星际复合结构的动力学和地磁效应的MHD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符慧山;太阳风在地球激波前兆区的减速以及地球内磁层的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10 林瑞淋;三维非对称磁层顶模型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凯;极端行星际条件下的磁层顶位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2 苑顺周;地磁活动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张杨;太阳风的地磁效应与对地球同步轨道高能电子强度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母丽丽;磁层顶结构的MHD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刘子谦;磁层顶三维数值模型[D];郑州大学;2010年
6 巩贺;利用全球磁层MHD模型研究行星际磁场对地球磁层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赵明现;行星际扰动与磁暴关系的统计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刘慧莲;基于全球磁层MHD模拟数据的磁层顶位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9 刘静波;同步轨道磁场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10 付辉;近地太阳风参数与源区性质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辉;探测一号卫星正式交付使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黄琦;探测一号步入探测之旅 中星20号正式交付用户[N];中国航天报;2004年
3 ;濮祖荫:揭示地球空间能量传输过程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3年
4 刘仕君;中国启动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N];中国航天报;2001年
5 记者于莘明;双星计划的科学背景[N];科技日报;2003年
6 付毅飞;双星计划探测一号卫星投入使用[N];科技日报;2004年
7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王华宁;“超级太阳风暴”不等于世界末日[N];光明日报;2010年
8 记者 卢苏燕;中、欧航天局签署“双星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新华社记者 卢苏燕;从“星簇”到“双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许永丽;亮剑太空[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