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尾准稳态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郭九苓  
【摘要】:三维磁层MHD(Magnetohydrodynamics)模型对于日-地空间物理问题的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测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基于理想磁流体力学方程,采用迎风格式差分和可变格点大小的数据结构,建立了一个三维磁层MHD模型,并实现了准稳态运行。 本模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地磁场和IMF(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可分开处理,从而可用简单的方法控制磁层顶磁重联是否发生(不受数值耗散的影响)。这样,对某些磁层现象是否受磁层顶重联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等问题,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 采用此数值模型,我们对磁尾磁鞘区晨-昏不对称性、磁尾磁层顶重联图像、等离子片粒子注入与对流图像、磁尾大尺度拓扑结构、磁尾磁层顶附近粒子加速与超(太阳)风速流等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晨-昏侧不同的激波条件是导致晨-昏侧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与磁层顶重联没有明显关联;在北向IMF时钟角较小时,磁层顶重联发生在磁尾10-12个地球半径处的晨昏侧,此时磁层顶重联导致粒子由磁鞘区向等离子片注入,并使中、近磁层的等离子片出现大尺度的四涡旋结构;在磁尾磁层顶重联引起磁鞘粒子向磁层注入和各向异性的IMF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磁尾和电流片表现出相对于磁赤道面的旋转特征及扁平化现象;在一定尾向距离内,磁鞘弯曲的IMF场线和磁尾磁层顶重联都会引起粒子尾向加速并出现超(太阳)风速流,粒子加速现象受IMF大小和时钟角的影响非常显著,IMF时钟角较大或IMF较小时加速作用明显减弱并且不容易出现超风速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洪钟,都亨;磁层顶对磁层磁场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4期
2 郭九苓,王继业,刘振兴;不考虑磁层顶磁重联的全球三维MHD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振兴,濮祖荫,沈超;磁层亚暴面临的难题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年02期
4 严明,濮祖荫;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MHD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III.大振幅MHD波[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5 谢献春;日地关系之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6 胡雄,张训械;磁层中哨声波与电子的相互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7 文佳筠,朱栋培;磁层的自施波贯穿[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8 张洪;1995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介绍(Ⅲ)[J];物理;1996年09期
9 吴雷,宋笑亭;行星际磁场北向分量触发磁层扰动的可能性[J];空间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10 资民筠,沈长寿;磁层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与日地耦合[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11 刘振兴,濮祖荫;我国磁层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S1期
12 张祖刚;张万里;文岐业;唐晓莉;张怀武;;基于非晶软磁层的巨磁电阻单元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6年01期
13 高玉芬,周荣茂;AE指数表现出的磁层的浑沌行为[J];空间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14 刘振兴,慕守凤,濮祖荫;不同行星际条件下磁层顶区的磁场位形[J];科学通报;1994年17期
15 高玉芬;强烈地磁扰动的危害[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11期
16 吴雷,宋笑亭,E.L.巴鲁士;Volland对流电场模型的实验参数[J];空间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17 沈长寿,罗毅,K.Schlegel;极光区电离层特性和磁层-电离层耦合[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18 白木,子荫;空间探测:人类伸向宇宙的触角[J];遥感信息;2002年03期
19 胡文瑞;关于脉冲星的磁层结构[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1年03期
20 王水;空间物理学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奉思;胡强;R.Schwenn;冯学尚;;行星际空间中的磁重联现象[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肖池阶;蔡东生;李尧亭;濮祖荫;;向阳面磁层区域顶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三维等离子体离子模拟[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3 濮祖荫;肖池阶;张贤国;王珏;周煦之;付绥燕;谢伦;王晓钢;马志为;宗秋刚;刘振兴;M.W.Dunlop;;磁层磁重联观测研究进展:中国双星计划探测新成果[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晓钢;;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磁重联现象[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5 周国成;;磁重联和波关系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出新;;等离子体片中磁重联后磁流通管的运动[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7 陈出新;;等离子体片中磁重联后磁流通管的运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德驹;周国成;汪学毅;曹晋滨;赵华;蔡春林;;1998年4-5月北京Pi2脉动与磁层腔振荡[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史建魁;刘振兴;张满莲;;极区电离层离子向磁层的传输[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史全岐;濮祖荫;张贤国;傅绥燕;肖池阶;刘振兴;马志为;;磁层顶三维磁重联的初步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九苓;磁尾准稳态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2 张灵倩;上行离子流对亚暴膨胀相起始的触发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3 陈鹏飞;太阳耀斑中磁重联的数值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4 钟鼎坤;行星际中小尺度结构的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5 徐小圆;HT-7托卡马克芯部温度涨落与锯齿磁重联的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清和;日侧磁层顶磁重联过程的卫星和地面联合观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颖;软磁层各向异性对ECC磁记录介质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8 杨小松;激光等离子体中有质动力驱动磁重联与引力等离子体中磁调制不稳定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魏新华;无碰撞磁重联中的低频电磁波活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10 彭忠;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水平;X线区域等离子体对磁重联率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2 张强;尘埃等离子体磁鞘特性和非线性撕裂膜不稳定性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龚彬;磁层亚暴预报的探索研究[D];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0年
4 赵洪亮;吸积盘中Sweet-Parker重联对一种磁发电机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光富;反铁磁耦合双层膜、三层膜磁特性的微磁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段俊涛;磁尾爆发性整体流(BBF)与中低纬Pi2脉动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7 崔伯寅;FePt/CoFe复合膜磁动力学特性的激光泵浦探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高朋鑫;CME活动周统计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胡世林;剪切流对垂直场四极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冬梅;大尺度磁场对黑洞吸积盘吸入区能量的提取[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晶晶李斌;我科学家绘出太空磁场三维“天然舞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记者 常丽君;美拟发射卫星探测磁重联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许琦敏;首次观测到神奇“磁零点”[N];文汇报;2006年
4 刘鹏;谁纵极光当空“舞”? 魔力之手找到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史建魁:地球和行星的磁层及电离层、离子体物理研究[N];科技日报;2003年
6 ;濮祖荫:揭示地球空间能量传输过程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3年
7 叶灵燕;星光灿烂——刘振兴[N];国际商报;2000年
8 士 元;中国“双星”在太空中闪烁[N];大众科技报;2003年
9 ;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魏景云 陆仁宝;风云二C测到较强太阳质子事件[N];中国气象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