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尾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研究

张永存  
【摘要】: 等离子体团是行星际和地球磁层中一种常见并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等离子体团的形成与宇宙等离子体的爆发性过程有紧密联系。在行星际空间中等离子体团表现为行星际磁云,在磁层中表现为磁层顶和磁尾的磁通量绳和磁岛。磁层物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研究磁尾重联,亚暴动力学以及与此相联系而产生的各种等离子体结构——磁岛,磁通量绳等等。卫星在磁尾观测的磁岛和磁通量绳信号近似,即先南后北或者先北后南的磁场信号,磁岛和磁通量绳的区别在于在磁通量绳内部有明显的强核心场的存在,而在磁岛中心磁场强度几乎为零。 过去的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团存在于由近磁尾到远磁尾的广阔范围内,但研究重点集中于中远磁尾等离子体团。近来随着近地空间探测卫星如ClusterⅡ,双星计划的发射,近磁尾的等离子体团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是利用双星计划和ClusterⅡ的数据对近地磁尾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特征,内部磁场和粒子结构,产生机制,及其对应的行星际磁场条件,与磁层亚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在以下三方面: 1分析了2004年7月至9月双星计划TC-1卫星在磁尾的磁场数据,发现近地磁尾存在等离子体团(plasmoid),首次给出了TC-1对近地( X -13Re处)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结果。根据等离子体团内磁场结构的不同,我们分析两个事件:9月14日磁环(magnetic loop )型的等离子体团具有闭合磁力线结构,8月6日磁通量绳(magnetic flux rope)型的等离子体团具有开放磁力线结构。两个事件与背景流场相比都具有高速地向速度。粒子可以沿着开放的磁力线从磁通量绳逃逸出来,而磁环由于其闭合磁力线结构可以束缚住粒子。TC-1对磁尾地向等离子体团的观测为多X线重联在磁尾的发生提供了证据并表明重联地点应该位于X -10Re的磁层尾部区域。 2我们利用Grad-Shafranov方法研究了近地磁尾X=-14.75Re处的地向运动磁通量绳的内部磁场结构。磁通量绳的不变轴位于晨昏方向,垂直于不变轴的横截面上磁场分布被重构出来,沿着不变轴方向有强核心场存在。对应于这一事件的AE指数表明通量绳被观测到前后没有磁层亚暴发生。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等离子体片中的磁通量绳形成可以用多X线重联来解释。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横截面上磁场分布为非轴对称圆环结构,这一分布结构确实需要由多X线重联来产生。所以我们的结果为磁尾多X线重联的发生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3收集了Cluster卫星2001年—2005年间观测到的磁尾磁通量绳事件,并对磁通量绳(magnetic flux rope)形成及其内部磁场结构与行星际磁场(IMF)的关系作了统计研究。考虑磁通量绳被观测到时行星际磁场条件,在所有73个通量绳事件中,IMF By分量在IMF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事件有80%,78%的事件具有与IMF By相同方向的核心场。IMF通过在磁层顶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改变南北等离子体片内磁场相对方向,形成有利于磁通量绳形成的磁场位形,并且IMF By的方向对通量绳内部核心场的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从统计结果来看,磁通量绳的形成并不会依赖于IMF Bz分量的方向。 论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对地球磁层及其结构做了简要介绍,由于本文研究内容与磁层亚暴和多X线重联有密切关系,在第二章,第三章对亚暴和多X线重联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章对磁尾等离子团的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第五、六、七章详细介绍作者自己的工作,第八章是对所做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邦维;;壮观迷人的极光[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艰;金曙平;;磁尾等离子体团型结构的数值研究[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刘振兴;史建魁;沈超;;地球磁尾物质抛射[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王廼权;陈涛;何兆海;罗静;;磁尾中月球距离处的等离子体参数[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田天;宗秋刚;刘俊;;球轨道处地球磁尾磁场和等离子体变化特征统计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曹晋滨;;地球磁尾动力学观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金曙平;杨红昂;;磁尾通量绳结构中由压强损失产生的核心场增强[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7 赵旭东;杜爱民;徐文耀;王源;罗浩;;2008年1月5日磁层亚暴期间磁尾近地重联事件的THEMIS观测与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金曙平;胡先鹏;;地球磁尾两类磁结构形成机理初探——亚暴过程中磁尾动力学过程二维三分量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周国成;蔡春林;曹晋滨;王德驹;;近地磁尾准无碰撞磁重联事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刘振兴;张洪;;磁层中不同尺度的等离子体团事件[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永存;磁尾等离子体团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2 崔海龙;地球磁层等离子体团及通量绳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刘朝旭;无碰撞多重X线磁场重联的Hall MHD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杨红昂;磁场重联中的Hall电流效应及地球磁尾通量绳结构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汤朝灵;利用双星和ClusterⅡ等对地球磁层的观测和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林曦;地球磁层边界层结构和动力学的卫星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王荣生;无碰撞磁场重联扩散区结构和电子加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为杰;磁尾等离子体片内磁结构及其与等离子体流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童笛;火星空间电流体系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3 燕春晓;磁尾高速流激发的地磁扰动和近地空间非震电磁扰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4 沙孝鸣;EUV增亮事件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5 刘子谦;磁层顶三维数值模型[D];郑州大学;2010年
6 丁维贞;亚暴起始与等离子体片内边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7 丁凯;极端行星际条件下的磁层顶位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巩贺;利用全球磁层MHD模型研究行星际磁场对地球磁层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毅飞;“探测二号”七月底发射[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周之江 刘文国;“嫦娥”有望三年左右“奔月”[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王红军;林树森;尾矿砂石可直接配置混凝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4 记者 常丽君;科学家揭示太阳风日地之旅详细过程[N];科技日报;2011年
5 徐玢;“信使”号探测器将飞掠水星[N];科技日报;2008年
6 记者 邢宇皓;嫦娥二号成功飞离月球奔向深空[N];光明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