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双星计划TC-1卫星观测的近地磁尾动力学研究

姚丽  
【摘要】: 本论文主要基于TC-1卫星,并辅助Cluster及其它探测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磁层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现象及物理机制,并且深入研究了一些磁尾动力学过程:近地磁尾磁场偶极化现象以及磁层亚暴膨胀相“锋面”触发过程,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TC-1卫星,并辅助其它磁层观测卫星GOES,LANL,Cluster及地磁台站的观测分析了磁层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主要是磁尾等离子片及地球同步轨道区域的响应. 首先我们讨论了2004年11月7日两例行星际激波触发的磁尾等离子体片振动增强事件.这两例行星际激波对应的行星际条件为弱南向或者北向.当激波作用于磁层时,等离子体片温度、数密度均突然增加,并且离子流流速突然增加,增强的等离子体流持续一段时间.其中最显著的现象是等离子体准周期振动显著增强,增强的等离子体流与局地磁场近似垂直.这种激波触发的等离子体片准周期对流振动增强的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报道过.我们推断激波触发的等离子片扰动很有可能是由激波在传播过程中引起磁鞘等离子体动压增强从而对磁尾对称压缩引起的. 以前的研究表明太阳风动压增强的磁层响应与行星际磁场方向有关,在相关研究中,为了去除行星际磁场变化带来的影响,一般只考察稳定的行星际磁场条件下动压增强的效应.但是P_(dy)和B_Z同时发生突变的综合效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分别分析了磁场方向发生南向偏转和北向偏转情况下动压脉冲结构作用于磁层时引起的磁层各区域不同的响应.2004年7月22日,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激波前为持续较长时间的微弱南向磁场,越过激波面,磁场发生南向偏转.当激波作用于磁层时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不同位置的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都观测到等离子体对流迅速增强.Cluster上搭载的电场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晨昏电场的增加.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不同位置的卫星观测到的磁场变化则不同:TC-1观测到磁场大小几乎不变但磁场仰角变小,而离赤道较远的Cluster卫星则观测到磁场显著增强;位于午夜侧附近的GOES-10卫星观测到磁场强度突然增加,磁场仰角变小;位于晨侧的GOES-12卫星的观测则表现出简单的磁场压缩,即磁场强度及各分量都显著增加.另外,分布在各个磁地方时的LANL卫星观测的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通量都脉冲增强,在向阳面粒子通量的变化比夜侧明显,位于午夜侧的粒子通量响应则最弱.以上磁层响应是由动压脉冲结构以及磁场南向偏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4年11月9日,WIND飞船也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激波前行星际磁场为持续约50分钟的弱南向磁场,越过激波面,磁场发生北向偏转.在此强动压脉冲结构作用下,磁层被压缩至一个很小的区域.激波作用于磁层时除了与稳定太阳风条件下动压脉冲结构作用于磁层相似触发尾瓣SI现象外,地球同步轨道区域磁场和高能粒子响应则呈现出新的观测现象,主要有:(1)不同磁地方时的高能粒子通量的响应不同,表现出双模式扰动,即在晨昏两侧各能段的电子、质子通量显著增强,但是在子夜侧发生类似于亚暴的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象.扰动从向阳面传到背阳面,向阳面粒子通量最先增强,随后背阳面靠近晨昏两侧,粒子通量开始增强,最后子夜侧粒子通量表现出无色散高能粒子注入的特点.另外,在靠近正午侧,质子通量先于电子通量发生响应;在子夜侧电子通量则先于质子通量发生响应.不同种类的高能粒子响应时序不同是一种新的观测现象.(2)根据向阳面正午两侧的GOES-10和GOES-12卫星的观测我们推断当激波作用于磁层时,日下点附近局部磁层顶电流的减弱,减弱的磁层顶电流同增强I区电流相连.这些现象是磁场北向偏转和动压脉冲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2.我们首先以2004年10月12日的一个磁场偶极化为例来研究近地磁尾磁场偶极化过程中磁场和等离子体特征,研究发现:在偶极化前一分钟,有较强的(VX -100 km/s)持续时间超过3 min的尾向流发生.尾向流期间,磁场线被拉伸.当尾向流逐渐减弱并有地向流出现时磁倾角急剧上升,即发生了磁场偶极化.考察磁场和等离子体速度矢量之间夹角θBV发现,尾向流期间,θBV的平均值约为150?,也就是该尾向流在垂直于磁场方向有较大的分量,分析发现,正是在该垂直速度的作用下,磁场线在尾向流期间被尾向拉伸,磁场表现出亚暴膨胀相特征.当尾向流结束,在地向流和磁张力的作用下,磁场线向地球一侧收缩,磁倾角增加,磁场偶极化发生. 其次,我们利用TC-1于2004–2006年期间在近地磁尾的观测资料,共认证了59例磁场偶极化事例,应用时序迭加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磁场偶极化前约10分钟都观测到磁场BZ分量的逐渐增加,即发生磁通量堆积;(2)磁场偶极化开始前后分别观测到持续的尾向流和地向流,它们对应的磁场位型分别是非偶极型和偶极形磁场.磁场偶极化前,热离子数密度、温度逐渐下降,磁场逐渐增强;而磁场偶极化开始后,热离子数密度、温度迅速上升,磁场迅速减弱.这说明偶极化开始前后,能量在磁能和等离子体热能之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化;(3)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过渡到低纬尾瓣区,偶极化前尾向流的温度由明显的各向异性过渡到各向同性. 以上个例和统计研究表明,尾向流在磁场偶极化的过程中,对改变磁场线的位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尾向流在亚暴膨胀相触发过程中可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对亚暴膨胀相前后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过程有着一定的影响. 3.亚暴膨胀相“锋面”触发模型是刘振兴在2006年36th北京COSPAR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的.我们以2004年10月1日的亚暴为例,分析亚暴膨胀相“锋面”触发过程.观测表明,在此次亚暴期间有较强的尾向流出现.在尾向流的增强相,磁能增加,热能减少,而在尾向流的减弱相,磁能减少,而热能迅速增加;由于极光点亮就发生在这一阶段,同时TC-1所在的磁尾区域在电离层的足点和亚暴极光点亮的位置非常接近,因此,我们推断,这一阶段的能量转化和释放过程和亚暴膨胀相触发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丽;刘振兴;左平兵;张灵倩;段素平;;行星际激波对地球磁层的压缩效应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刘振兴;张灵倩;马志为;王继业;濮祖荫;沈超;郭九苓;;探测一号卫星在近地磁尾观测到的尾向流统计特性[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3 姚丽;左平兵;刘振兴;陈化然;;地球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响应的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0年04期
4 张灵倩;刘振兴;王继业;马志为;濮祖荫;沈超;郭九苓;;地球磁层内近地磁尾流场的分布特性:探测一号卫星的观测结果[J];科学通报;2007年07期
5 张灵倩;刘振兴;马志为;濮祖荫;王继业;沈超;;TC-1卫星在近地磁尾观测到的持续尾向流事件[J];科学通报;2007年04期
6 魏奉思,杨光;耀斑引起的行星际激波传播特征的三维益面[J];科学通报;1985年13期
7 魏奉思;关于耀斑-激波非对称传播的统计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87年02期
8 刘绍亮;由飞船观测数据求解激波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6期
9 张灵倩;刘振兴;马志为;沈超;周旭之;张贤国;;上行离子对近地场向电流的影响[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7年02期
10 张莹;陈静一;冯学尚;;运用一维流体太阳风模型预报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J];科学通报;2009年24期
11 张莹;冯学尚;杨利平;;运用一维太阳风MHD CE/SE模型预报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2 张灵倩;王继业;刘振兴;史建魁;;中心等离子体片的地向对流型高速流[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13 高原,冯学尚;行星际激波传播至1AU的渡越时间预测[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14 李昌兴;黄朝晖;王赤;;异常SSC事件的行星际原因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15 郭孝城;胡友秋;;地球极区电离层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16 佟亚男;刘四清;刘方华;龚建村;;用三维运动学模型研究行星际激波与共转高速流的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17 冯学尚;联系激波及其传播介质的无穷维动力学系统(英文)[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8 刘绍亮,郭建广,宗秋刚,B.Wilken,傅绥燕;1994年2月21日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J];空间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19 乐贵明;;2000年7月14日与2003年10月28日太阳质子事件的观测比较分析[J];科学通报;2006年15期
20 姚丽;刘绍亮;刘凯;金曙平;刘振兴;史建魁;;TC-1和Cluster对向阳侧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的联合观测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学尚;张莹;杨利平;;运用一维流体太阳风模型预报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空间天气自主资料应用与模式集成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王赤;;行星际激波在日球空间的传播和相互作用[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刘勇华;刘瑞源;胡红桥;艾勇;杨少峰;B.J.Fraser;;1999年10月孤立CME事件的极区近地空间效应[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昌盛;齐红星;陈树德;乔登江;叶士景;彭梦勇;;PVDF-TiO_2复合材料的低频介电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杜丹;左平兵;张效信;;Ulysses飞船观测到的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英文)[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先哲;杨玉林;刘绍亮;胡友秋;;日球赤道面激波特性的东西不对称性[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濮祖荫;余彬;谢伦;焦维新;宗秋刚;付绥燕;;磁层高能电子暴[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宋笑亭;吴雷;;空间电磁现象与太阳活动[A];电波科学学报[C];2011年
9 丁留贯;蒋勇;李传起;于超;;同步轨道磁场和地面磁场对太阳风动压变化事件的响应[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电离层与电波相互作用、空间天气事件数值模拟[C];2011年
10 刘四清;龚建村;;7月14-16日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分析[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姚丽;基于双星计划TC-1卫星观测的近地磁尾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2 郭孝城;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作用的全球MHD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张莹;行星际扰动与对地效应的统计分析和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4 李晖;行星际扰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5 潘宗浩;日冕物质抛射的冰激凌—锥模型在空间天气现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李正;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7 何宏青;太阳高能粒子在三维行星际磁场中传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陈彩霞;基于源区位置统计结果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姚丽;地震活动和太阳风扰动的电离层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静波;同步轨道磁场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2 武昭;基于MHD数值模拟的行星际激波传播与预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晏水平;X线区域等离子体对磁重联率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4 罗天;太阳风速度及日球层电流片对ICME渡越时间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5 朱玉婷;宇宙线高能粒子扩散系数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国庆;《空间天气学》:一本填补空白的好书[N];中国气象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静;航天器的空间生活[N];中国气象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