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际磁云与日球电流片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摘要】:
磁云与日球电流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磁云在从太阳到地球的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与行星际空间中的大尺度日球电流片发生碰撞相互作用,尤其是发生在太阳赤道附近的磁云和日球电流片碰撞的概率很大。研究磁云和各类背景介质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了解磁云的形成和演化机理,以及对地球磁层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太阳活动与地磁扰动的因果关系,对于日地物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1995-2007年间Wind飞船观测到的105个磁云事件,按照磁云在地球附近是否与日球电流片发生碰撞将磁云事件分为碰撞和未碰撞两类,并在两类事件中分别选取典型事例,分析其磁场位形变化、相互作用区的基本参数变化特征,并使用高分辨率数据着重分析相互作用区的加热、加速等特征,以及有相互作用和无相互作用的两类事件之间的异同,其目的是增进对碰撞过程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物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线索。初步分析的结果如下:①可能与日球电流片发生碰撞的磁云事件有51例,约占事件总数的49%。②发生碰撞时,磁云与日球电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内呈现动力学相互作用增强的趋势,如多出现局部的磁场方向间断结构,那里常伴随磁场强度下降、质子温度升高、部分质子速度分量出现跃变,100-250kHz的离子声波或fpe附近的郎缪尔波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这些现象可能与碰撞相互作用区域内易发生磁重联有关;没有碰撞时这些特征一般不明显;③至少有15个事例中,磁云前后背景磁场的极性相反,或磁场极性反转的位置位于磁云内部,显示磁云可能正在跨越电流片运动;④磁云的亮环和亮核纤维结构在几个磁云事件中被看到。这些初步的分析结果对了解磁云与日球电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有益的,但是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
|
|
|
|
1 |
魏新华,周国成,曹晋滨,李柳元;无碰撞电流片低频电磁模不稳定性:MHD模型[J];物理学报;2005年07期 |
2 |
魏奉思,张剑虹,黄岁平;在耀斑-电流片坐标系中——研究耀斑-激波的传播特性(Ⅰ)[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2期 |
3 |
李敬群,魏奉思;1996年12月非对称日冕多冕旒结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
4 |
周国成,曹晋滨,王德驹,蔡春林;无碰撞等离子体电流片中的低频波[J];物理学报;2004年08期 |
5 |
魏奉思,胡强,冯学尚;行星际电流片中的磁重联过程[J];科学通报;2000年15期 |
6 |
沈超,刘振兴;周期性多电流片系统中涡旋诱发重联过程的相互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7 |
吕建永,魏奉思,黄天桥;子午面内Alfvén波的传播特征[J];空间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
8 |
胡友秋;日冕三重无力场电流片的磁场重联[J];天体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
9 |
路兴强;李克华;;磁层亚暴过程中高速流分布[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2期 |
10 |
杨剑,傅绥燕,刘文龙,阮鹏,濮祖荫,P.Daly,王永福;等离子体片中能量离子的空间分布——Cluster/RAPID观测数据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11 |
胡友秋;磁通量消失所形成的中性电流片[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4年01期 |
12 |
李春生,顾益民;太阳电流片的射电天文研究[J];天文学进展;1984年03期 |
13 |
郑惠南,胡友秋;电流片的稳定性问题[J];空间科学学报;1990年01期 |
14 |
王宪民,王敬芳,梁百先;磁尾电流片撕裂模时间演化的非线性性态[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2期 |
15 |
倪蕾;杨志良;;有剪切速度的Sweet-Parker薄电流片在非线性阶段的不稳定性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16 |
魏奉思,刘四清,张剑虹;在耀斑-日球电流片坐标系中——研究耀斑-激波相应地磁扰动的分布特征(Ⅱ)[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2期 |
17 |
贾先哲,杨玉林,刘绍亮,胡友秋;行星际电流片与激波特性的东西不对称性[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
18 |
胡友秋;太阳表面新磁通量的喷发和环形日冕瞬变[J];中国科学A辑;1985年10期 |
19 |
胡友秋,王延群;双重电流片和日冕瞬变[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6年04期 |
20 |
张洪,沈超,刘振兴,马振国;K-H不稳定性在多电流片系统磁场重联中的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