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胰岛素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L1和L2的表达与鉴定及胰岛素原的折叠与解折叠

乔志松  
【摘要】: 本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胰岛素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的表达与鉴定,第二部分是胰岛素原的折叠与解折叠,包括三章。在第一章中我们研究了单链猪胰岛素前体(PIP)在体外的二硫键形成途径,随后在第二章研究了人胰岛素原的体外折叠途径,最后在第三章我们研究了人胰岛素原的解折叠。 第一部分阐述了人胰岛素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L1和L2的可溶性表达并鉴定了它们的配基结合能力。由于缺少胰岛素受体胞外部分和受体-配基复合物的详细三维结构,因此对胰岛素的结合和跨膜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仍然处于推测阶段。胰岛素受体的(亚基负责与胰岛素的结合,但(亚基的高分子量和高度糖基化是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的巨大障碍。为了得到受体-配基复合物的结晶,有必要构建并表达一个适合结构分析的小受体片段。我们注意到,在(亚基上的两个结构域L1和L2对配基结合非常重要,有可能直接与胰岛素结合。因此,我们首先从人胎盘cDNA文库克隆了sL1(1-119位残基)、sL2(311-428位残基)、L1(1-157位残基)和L2(311-470位残基)的基因,然后对sL1和sL2进行表达并制备了针对它们的多克隆抗体。利用了融合表达的手段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L1和L2的可溶性表达,经过两步纯化后,可以从500ml的培养液中得到至少1.0mg纯度在95%以上的融合蛋白。用聚乙二醇(PEG)沉淀的方法和表面离子共振(SPR)实时相互作用分析的方法测定了L1和L2的配基结合能力,发现L1和L2或者两者的混合物都不能与胰岛素结合,说明仅有L1和L2不足以形成一个配基结合位点。在SPR测定的时候,发现L2能够与固定在SA5芯片上的Avidin专一性地相互作用,但生理意义并不清楚。 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中我们研究并推测了猪胰岛素前体(PIP)在体外折叠时二硫键的形成途径。尽管胰岛素的结构研究较为清楚,但在其前体折叠过程中三个二硫键的形成途径仍十分模糊。在含有L-Arg的氧化还原缓冲液中,从完全还原变性的PIP到天然PIP的复性产率可高达85%。当复性反应在不同的时间点终止时,捕获并鉴定了三个较明显的中间体(一个含单二硫键,另外两个含双二硫键)。A链内部的二硫键存在于含单二硫键的中间体中。两个含双二硫键的中间体含有共同的A20-B19二硫键和另外一个A,B链间的二硫键。根据中间体的二硫键配对方式及在复性过程中的时间分布,我们提出PIP在体外折叠时存在两条不同的二硫键形成途径。第一条途径中,A链内部二硫键先快速形成, 然后A,B链间的一个二硫键慢慢形成。一旦A、B链间形成一个二硫键,剩余的两个半胱氨酸迅速配对并完成PIP的折叠。第二条途径以A20-B19二硫键的形成为起始,然后另一个A,B链间的二硫键(可能为非天然的)快速形成。之后,非天然的含双二硫键的中间体的CysA6, CysA7, CysA11和CysB7之间的配对不断调整,直至形成天然的二硫键A6-A11或A7-B7。待剩余的一个二硫键形成后,PIP的折叠完成。 由于胰岛素在体内是以人胰岛素原的形式被合成和折叠的,所以在第二章 WP=3 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人胰岛素原的体外折叠途径并推测了胰岛素的折叠起始点和C肽在折叠中的潜在作用。在pH为10.5的氧化还原体系中,HPI在体外的复性产率可以达到84%。在HPI体外再折叠过程中分离到四个主要的中间体P1,P2,P3和P4。对四个中间体的结构分析发现它们都是三个二硫键保持完整的二硫键异构体,其中P1含有两个非天然的链间二硫键,P2,P3,P4分别含有A20-B19,B7-A20和B7-B19二硫键。CD显示P1,P2,P3保留了40%左右的天然(-螺旋,P4则几乎没有任何二级结构。再折叠试验表明四个中间体可以转化为天然的HPI,并且P1,P3和P4都要重排为含有A20-B19天然二硫键的P2才能转化为天然的HPI。对中间体的时间分布,二硫键配对方式和再折叠途径的分析可以推测出HPI的体外折叠途径:再折叠的初期,还原的HPI上的自由巯基随机碰撞形成含有三个二硫键的中间体,随后二级结构的形成促使并指导P1, P3, P4进行二硫键重排转化为含有天然二硫键A20-B19的P2,P2中进一步形成的二级结构又促使A6,A7,A11与B7之间的二硫键重排直到形成天然二硫键B7-A7和A6-A11。通过比较HPI和PIP的折叠途径可以发现两者的折叠机制既有不同点又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在于,HPI和PIP的氧化折叠的过程中B链中部(螺旋的形成都是最早、最关键的一步,并且只有A20-B19形成以后两者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二硫键配对和天然的构象,因此我们推测胰岛素的折叠起始点存在于B链中部的(螺旋,而A20-B19的形成是折叠信息由B链向A链顺利传递的保障。HPI和PIP折叠机制的不同反映了C肽在折叠中的作用。C肽的存在不但有利于HPI的折叠,而且也支配了HPI折叠的动力学途径。因此,尽管胰岛素的A链和B链包含了胰岛素折叠信息,但胰岛素完整的折叠信息存在于A链,B链和连接肽中。此外,也讨论了HPI的体外折叠对体内折叠的一些启示。 蛋白质解折叠的研究往往可以间接地帮助研究蛋白质的折叠机制,所以在第三章中我们用二硫键异构化的方法研究了人胰岛素原的解折叠。在变性剂和巯基试剂的存在下,含有二硫键的蛋白质被变性并进行二硫键重排,从而生成一系列含有非天然二硫键并能够被分离纯化的二硫键异构体,这种蛋白质变性的方法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国利;;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与胰岛素作用[J];生命科学;1991年04期
2 沈方;张晓明;刘伟国;朱晞;;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在学习记忆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6年03期
3 王志珍;;胰岛素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5年01期
4 唐恭顺,匡安仁,马超,黄蕤;结合胰岛素受体的胰岛素位点研究[J];四川医学;2004年07期
5 朱尚权,朱菊红;去B链羧端九肽胰岛素的制备和性质[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4年03期
6 兰红;;胰岛素的生理作用[J];中学生物学;2007年11期
7 陈祖培;胰岛素受体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1986年06期
8 汪开治;;胰岛素与乳房癌[J];生物学通报;1992年01期
9 朱尚权,徐明华,张新堂,叶莺,姜新建,林淑琼;大鼠脊髓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结合特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10 王志珍;;从胰岛素受体化学结构的阐明所想到的[J];生命的化学;1985年06期
11 李桂玲,归绥琪,唐月华,冯佑民;大鼠肝脏、卵巢及肾上腺胰岛素受体结合性质的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年06期
12 ;胰岛素受体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4年09期
13 本刊编辑部;;第二次《胰岛素和活性多肽结构与功能》学术讨论会在沪召开[J];生命的化学;1983年06期
14 李红星;;胰岛素与认知功能[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年04期
15 冯佑民,朱菊红,王育西,张友尚;胰岛素受体抗体的产生及其初步鉴定[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2年06期
16 王志珍,梁栋材;当今胰岛素研究的趋势——胰岛素作用机制的阐明[J];生理科学进展;1985年04期
17 乐志培;;胰岛素受体和钙调蛋白相互磷酸化及其生理意义[J];生命的化学;1987年05期
18 朱文玉;胰岛素研究的进展[J];生物学通报;1997年12期
19 顾嘉琍,张友尚,高光,唐传业,郑集;不同年龄红细胞(人)的增溶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结合以及依赖于胰岛素的磷酸化反应[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20 陈寅;;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物学意义[J];生命的化学;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占科;许霖水;;严重烧伤TNFα超表达与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障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王嵩;黄旭日;高雪峰;赵熹;孙家锺;;胰岛素受体与其配体模拟肽的对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文祥;苏畅;廖惠珍;;茶色素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受体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宋菊敏;王伟;闫记灵;;复方黄连降糖片对胰岛素抵抗KK一ay小鼠胰岛素受体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摘要)[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崔晓霈;;微量元素铬与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寇珍珍;牛乐;左中夫;张勇;李辉;李云庆;;胰岛素受体在脊髓背角参与糖尿病性痛时的变化及其意义[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7 杨远友;昝亮彪;刘宁;廖家莉;金建南;;~(211)At通过N-琥珀酰亚胺5-(三正丁基锡)-3-吡啶甲酸酯(SPC)标记胰岛素[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高雅琴;乔杰;张小为;李美芝;陈咏健;;胰岛素受体基因D19S884位点微卫星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何召云;张静;王岩;吴亚丽;胡燕燕;曹嫚;;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志松;胰岛素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L1和L2的表达与鉴定及胰岛素原的折叠与解折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张昆茹;长期有氧运动增强胰岛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3 凌颖琛;力信号作用下细胞表面分子P-selectin及VWF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D];中山大学;2011年
4 陈衍;胰岛素家族成员折叠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刘洪林;同步辐射圆二色光谱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王会堂;胰岛素受体亲合短肽的筛选、合成及量子点荧光标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汪宝忠;辛纳毒蛋白细胞毒性及热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唐恭顺;噬菌体随机环7肽库筛选胰岛素受体高亲和肽作为肝细胞癌靶向载体[D];四川大学;2005年
9 易玮;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郭丽萍;胰岛素可抵抗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博;MODS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赖学莉;高糖和胰岛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的影响及易位的时间效应[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杨宇强;婴幼儿常温体外循环期间胰岛素抵抗与白细胞胰岛素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中峰;肝源性糖尿病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琼;胰岛素对肺腺癌A549细胞放疗增敏作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金玉峰;胰岛素局部应用对大鼠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初步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石伟彬;高血压大鼠下丘脑胰岛素和受体变化及与血压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8 王建纲;生物抗菌肽的研究及葡萄糖耐量因子对鼠肝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3年
9 江伟;胰岛素在大鼠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10 马丽芬;干扰βTC-3细胞上胰岛素受体表达对胰岛素一相分泌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什么是胰岛素类似物[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2 孙庆伟;运动着的肌肉喜欢“吃甜食”[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梅进;修改脑部基因可延年益寿[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晤彤;糖尿病患者普遍错误用药[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杨小晖;你会得糖尿病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洪巩凡;血糖未控制有时不在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傅敏端;你知道胰岛素抵抗吗[N];家庭医生报;2008年
8 李全民;降糖,别忘每天吃钙片[N];健康时报;2007年
9 林兰;糖尿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日益深入[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成 泳 贾韬慧;中美糖尿病专家高度评价GTF跟踪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