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群体嗅觉行为的昼夜节律以及阻断嗅觉传入和听觉缺陷对果蝇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摘要】:果蝇是研究昼夜节律的一个理想模式生物,表现许多昼夜节律行为包括活动、摄食、羽化和交配等。气味可以引发果蝇许多行为反应包括吸引和排斥。先前的研究表明果蝇触角对气味的电生理反应即嗅电图幅度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然而,至今没有行为学证据提示果蝇嗅觉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也不知道它们的昼夜起博器在何处。通过采用T 迷宫行为范式,本研究显示,在12h: 12h 光照黑暗(LD)下,野生型果蝇嗅觉吸引和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这些反应在白昼比较低,在关灯之后逐渐上升,且大约在午夜达到高峰,然后再度下降。在持续黑暗(DD)下,野生型果蝇表现出类似LD 下的嗅觉行为反应节律。果蝇群体活动监测显示,无论是LD 还是DD 下活动的高峰时相不同于嗅觉排斥和吸引反应的高峰时相,这说明嗅觉行为节律不依赖于果蝇群体的活动。嗅觉反应的昼夜节律在时钟基因per0和tim0突变体消失,表明时钟基因调控这种嗅觉行为反应的昼夜节律。缺乏色素驱散因子(pigment-dispersing factor, PDF)或驱动活动和羽化节律的中枢起博器外侧神经元(lateranl neurons, LNs)的果蝇仍然表现嗅觉行为节律。这些结果提示果蝇嗅觉行为昼夜节律并不是由驱动休息-活动的起博器调控,其起博器可能位于触角。
|
|
|
|
1 |
武春艳;果蝇生物钟基因[J];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03期 |
2 |
朱遐;保持细胞内节律的两种蛋白[J];生物技术通报;1996年03期 |
3 |
龚哲峰;刘力;;果蝇幼虫的视觉系统[J];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
4 |
诸文雁;;苯二氮类对生物钟的作用[J];国外医学情报;1986年21期 |
5 |
张光明,刘克嘉;模拟失重(HTD-6°)对人尿儿茶酚胺(CA)分泌昼夜节律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8年05期 |
6 |
周天禄,钟咏梅,李霞,苏兆虞;树■排尿的昼夜节律及其在视交叉上核损毁后的变化[J];动物学研究;1998年05期 |
7 |
贺桂琼,孙善全;视交叉上核的结构及其在昼夜节律中的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
8 |
陈文雁,刘世熠;视交叉上核的内源性昼夜节律以及光、谷氨酸和NO的调制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
9 |
李经才,于多,王芳,何颖;生物钟基因研究新进展[J];遗传;2004年01期 |
10 |
刘世熠,陈铭,章懿,张文远,戴秀菊;年轻成年人昼夜体温“钟”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3年03期 |
11 |
黄耀伟,于涟,周继勇;生物钟机制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0年01期 |
12 |
童建,杜玉珍;生物钟的基因调控[J];生理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13 |
韩秀引,王蕾,欧可群;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系统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5期 |
14 |
周天禄,李霞,钟咏梅,苏兆虞;外源性褪黑激素对去松果体盲鼠运动性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5年02期 |
15 |
杨勇;;奇砂的生命节律[J];决策与信息;1997年01期 |
16 |
张温典;果蝇的抗热性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
17 |
;果蝇大脑感知声音和重力机制与人相似[J];昆虫知识;2009年02期 |
18 |
李佐如;;果蝇唾液腺细胞多线染色体观察实验的改进要点[J];生物学通报;1987年06期 |
19 |
郑微云,李进西;摘除X-器官窦腺系统对锯缘青蟹视网膜电图昼夜节律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6期 |
20 |
张旭,彭先步,陈宜峰,吴雷;果蝇中E(w~a)的功能特征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