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细胞色素b559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辛越勇  
【摘要】: 植物已经演化出多种保护其免受强光抑制和破坏的机制,从而使植物体在 自然界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光照环境。虽然人们早就确定Cyt b-559存在于PSII 反应中心内,但目前对其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还不充分。本工作的目的就是研究 Cyt b-559天然分子特性,探讨其生理功能和存在的意义。取得了一些有新意的 结果: 1、依据PSII反应中心分离纯化的原理,应用更有效的层析介质DEAE- Sephacel,我们设计了快速高效的从菠菜和水稻中分离纯化Cyt b-559的方法和 流程,获得了高纯度的样品。它们在非变性胶电泳中具有相同的泳动性。蛋白 组分的HPLC结果证明,纯化的Cyt b-559的确由两个亚基组成,α亚基和β亚 基的分子量用我们设计的适合于分析小蛋白的Tricine—SDS—PAGE方法准确 测定为9.4kDa和4.5kDa。 2、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纯化的Cyt b-559样品的色素组成,结果表明Cyt b-559中含有Chl α而不含类胡萝卜素分子,这一结果通过吸收光谱和共振拉曼 光谱的分析得到进一步地证明。通过等电聚焦方法分析了Cyt b-559的等电点, 发现其亚基的等电点相差很大,全蛋白的等电点与D1、D2蛋白的等电点也不 相同,推测在体内生理pH条件下它们具有相反带电性而在PSII组装中发挥作 用。 3、低温荧光光谱的检测结果表明,Cyt b-559的荧光发射峰位在563nm和 666nm;首次证明Cyt b-559可以发出荧光和将电子传递给结合在其上的辅助叶 绿素,但传递能力比较低故而导致其荧光特性与PSII反应中心的不相同。Cyt b-559的紫外荧光光谱表明Trp残基位于其内部的疏水区域,证明Cyt b-559中 的芳香族氨基酸可能在其功能的发挥中起一定作用。 4、通过MCD的分析,发现Cyt b-559中血红素的MCD信号在540—580nm 和400—440nm波段,而且光谱形状和强度与PSII反应中心的相一致,说明PSII 反应中心该范围内的MCD信号中有Cyt b-559的贡献。FTIR光谱的测定结果 证明Cyt b-559血红素的配体是组氨酸,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了一半。此外, 还比较了Cyt b-559和PSII反应中心的膜脂成分,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不同植物来源的Cyt b-559在许多性质上都表现出高度一致,从一个侧面证明Cyt b巧59在进化中的保守性。 5、PSll反应中心发生光破坏时,原初电子供体P680己受到严重破坏。我 们发现,在光抑制的最初一段时间内,Cyt H559吸收峰值发生变化:在受体 侧光抑制的条件下,其吸收峰值先略有增加而后才下降,而在供体侧光抑制条 件下则相反,说明 Cyt b巧59对光抑制的发生非常敏感,可能在光抑制早期保护 PSll反应中心。 6、纯化的Cyt H559的组氨酸含量在照光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说明 PSll 反应中心内被破坏的组氨酸不属于Cyt H559。PSll反应中心所含的组氨酸中 有些可被DEPC修饰,但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DEPC不能修饰Cyt H559的组 氨酸。这可能有利于Cyt ie559保护功能的发挥。 7、我们观察到,在两种光抑制条件下,LP Cyt b659光还原和 HP Cyt s559 光氧化具有对pH值的依赖性,说明Cyt b659在光保护中的作用不仅与其高低 电势态有关,而且与其质子化程度有联系。CCCP促进HP Cyt b659释放质子, 从而维持循环电子传递。DCBQ和 DCMU在很低浓度时都抑制 Cyt b659光还 原,前者不影响Cyt b659光氧化而后者在CCCP存在时也会抑制Cyt b659光 氧化。 8、Cyt bl59有定位PSll反应中心其它蛋白的锚蛋白的作用。黄化苗转绿 实验证明在 HP Cyt b659的含量增加超过 45%以后放氧活性开始逐渐增加。Cyt b-559从低电势态到高电势态的转变是放氧复合物组装到PSll反应中心的关键 步骤之一。在植物正常生长时,Cyt b559与 P680的其它电于供体发生竟争, 起到安全阀门的作用。 9、在逆境条件下,Cyt b上59具有保护PSll反应中心免受强光破坏而起到 “分于开关”的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存在通过Cyt b659的环 式电子流,存在从氧化态LP Cyt b559到还原态HP Cyt b乃59的一个循环,其 中的氧化还原变化与质子化/去质子化反应相连。通过与其它血红素蛋白的比 较,我们推测 Cyt b巧59“分子开关”的关键是:光抑制情况下,铁原子与远 端His之间的疏水空穴被氧自由基占据后使得铁进入叶琳中央孔中,迫使近端 HIS向叶琳平面位移,从而引起 Cyt b巧59构象改变,使电势态发生转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利;吕湘芳;潘响亮;李宏;陈宝军;;模拟水、盐胁迫对沙棘幼苗PSII活力影响的对比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2 师生波;尚艳霞;朱鹏锦;杨莉;张波;;不同天气类型下UV-B辐射对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3 胡凡波;刘玲;隆小华;刘兆普;;外源NO对NaCl胁迫下长春花幼苗生物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8期
4 黄韬;朱玉莲;戴雪芹;张岐;黄燕;;设计合成亚胺类化合物用于金属阳离子逻辑门识别及双控荧光分子开关构建[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5 邱翠花;计玮玮;郭延平;;高温强光对温州蜜柑叶绿素荧光、D1蛋白和Deg1蛋白酶的影响及SA效应[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6 朱英华;屠乃美;肖汉乾;张国;;硫对成熟期烤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7 师生波;尚艳霞;朱鹏锦;杨莉;;增补UV-B辐射对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1年04期
8 牛富荣;徐炳成;段东平;徐伟洲;;水肥条件对达乌里胡枝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1年04期
9 王晓黎;郝敬虹;董春娟;张志刚;崔世茂;尚庆茂;;外源水杨酸对黄瓜幼苗叶片PSⅡ活性和光能分配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8期
10 裴阿卫;;常用生理生化指标缩略词表[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6期
11 李英德;李宗良;冷建材;李伟;王传奎;;光致异构体开关特性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12 徐高平;余陨金;;FMO蛋白质中能量的传输[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3 范苏鲁;苑兆和;冯立娟;王晓慧;丁雪梅;甄红丽;;水分胁迫下大丽花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日变化特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6期
14 高玲;张卫娜;陈文利;;镉胁迫对拟南芥的毒害作用及自噬现象的观测[J];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08期
15 张有福;陈春艳;孙会忠;陈应武;;叶绿体光合代谢中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J];生物学杂志;2011年04期
16 朱廷恒;杨海燕;王渭霞;汪琨;崔志峰;;小G蛋白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英文)[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03期
17 吉春容;邹陈;陈丛敏;樊磊;马鸿儒;李新建;;新疆特色林果冻害研究概述[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18 戎红;李美茹;吴国江;姜华武;;水稻永绿色基因突变和超表达对其叶片类囊体蛋白降解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1年04期
19 王万能;陈国平;胡宗利;;细胞膜中的功能筏及膜穴系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0 王萍;;光系统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J];科技传播;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艳;尹军;刘盛华;;多功能双金属分子开关[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邢亚军;陈磊;吕萍;;光致荧光诱导的分子开关合成[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李冬辉;毛成洁;胡伟东;熊康平;曹丽丹;王进;秦正红;刘春风;;应用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结合实时荧光PCR检测PARK16区域多态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莉;宋俊峰;;分子开关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科;杜林方;郑洪武;;光系统||反应中心D_1蛋白磷酸化的初步分析[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6 孙旭武;张艳玲;傅侹娇;郭进魁;马今方;迟伟;张立新;;拟南芥叶绿体DEG蛋白酶参与环境胁迫条件下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的降解[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7 陈丹;路伟;张梦宇;江黎明;沈之荃;;酸碱调控的新型聚合物基手性开关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德清;郭雪峰;张关心;周玉成;温国勇;朱道本;;基于有机功能分子的分子开关和逻辑器件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赵建民;陈传峰;;基于功能化三蝶烯大三环主体的自包结分子开关[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10 许丹;潘增祥;王锋;;胚胎干细胞分化的一个重要分子开关:Oct-3/4[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越勇;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细胞色素b559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0年
2 张东远;拟南芥叶绿体Deg2蛋白酶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刘双;PSII色素蛋白复合物的脂质体重组及反应中心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4 毛华平;光致变色分子开关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宾兴;假根羽藻细胞色素b_6f蛋白复合体中α-胡萝卜素的结构与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6 穆莉;基于分子开关的微流控芯片构建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源;紫细菌外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物及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邢亚军;单分子逻辑门的模拟与简化器件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梁志;杯芳烃希夫碱的光致变色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10 朱俊杰;元江干热河谷植物光保护和抗氧化保护生理生态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慧;NaCl胁迫下二色补血草光保护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代金明;大豆叶片衰老过程中PSⅡ功能和光破坏防御机制的变化[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3 公培龙;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的荧光传感器和分子开关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张艳;NaCl胁迫下海滨锦葵光保护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晓宏;重金属银离子对光系统Ⅱ作用部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司振君;新型吡唑衍生物合成和环二硫缩烯酮酸荧光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莹;强光胁迫下雨生红球藻积累次生类胡萝卜素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变化和光保护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贾振宁;ras P21分子开关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9 黄林春;对双(百草枯—对—苯撑)环二十八烷和冠醚类准轮烷开关的量子化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李耕;保绿型玉米自交系叶片衰老的生理生化差异及氮素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珊红;联合国携手爱立信共建灾害反应中心[N];国际商报;2004年
2 何屹;科学家发现记忆和成瘾分子开关[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杜华斌;酵母菌存在类似动物的交配选择机制[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吴伟农;美科学家研制出分子开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记者  毛黎;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机理查明[N];科技日报;2006年
6 驻粤记者 陈国雄通讯员 罗春艳;我国首个航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系统投用[N];中国水运报;2007年
7 ;南京普天引入平面光波光路技术[N];人民邮电;2005年
8 通讯员  罗迅;河北“升级”海域防污应急能力[N];中国水运报;2006年
9 记者 冯卫东;科学家找到控制饥饿的分子开关[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张忠霞;慢性疼痛的“分子开关”被发现[N];医药经济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