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气侯变化及典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摘要】:
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生态地理过渡带,具有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特点。因而,研究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复杂多变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植被对于维持该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的重要性。
降水、温度及其组合特点决定了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格局,分析其演变趋势有助于理解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从旬、月、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及年四个不同的时间分辨率对鄂尔多斯高原八个气象台站近3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年平均气温、2、9、12月均温明显增高;年降水未发生显著变化,降水分配模式变化明显。采用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对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鄂尔多斯高原划分为三个综合气候类型,即:半湿润、低蒸发型,半干旱、半湿润、中等蒸发型和偏干旱、高蒸发型。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确定适宜恢复的植被类型,对目前该区域进行的生态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的降水梯度上,选取三个实验点测定柠条的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等主要生理生态指标,分析了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反应。鄂托克旗柠条光合速率最高,东胜东部柠条次之,杭锦旗柠条光合速率最低而蒸腾速率最大,东胜东部柠条和鄂托克旗柠条的蒸腾速率相差不大。
植被能够降低其下垫面及其附近的地表温度,从而影响地表蒸发。以鄂尔多斯高原典型植物油蒿和柠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的非接触红外测温法,并提出度量植株温度效应的影响指数,对鄂尔多斯高原两种典型植物植株附近地表温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柠条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油蒿明显。
|
|
|
|
1 |
冯林;;油松王[J];生命世界;1980年05期 |
2 |
张永让;邢莲莲;杨贵生;;鄂尔多斯高原鸟类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3 |
杨九艳;杨劼;杨明博;梁娜;孔维雪;清华;;不同生境狭叶锦鸡儿对干旱胁迫的生态适应机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年12期 |
4 |
岳乐平;李建星;郑国璋;李智佩;徐永;孙勃;;鄂尔多斯高原演化及环境效应[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
5 |
赵烨,史培军;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土地生产力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
6 |
陈玉福,董鸣;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荒漠化景观现状的定量分析[J];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7 |
杨明博;杨劼;杨九艳;臧春鑫;;鄂尔多斯高原不同降雨量地区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种群的ISSR遗传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年03期 |
8 |
杨明博;杨劼;杨九艳;清华;臧春鑫;;鄂尔多斯高原不同降雨量梯度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种群的遗传结构[J];生态学报;2006年12期 |
9 |
杨明博;杨劼;杨九艳;梁娜;清华;;鄂尔多斯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中间锦鸡儿植物叶片表皮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变化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
10 |
郭兰兰;冯兆东;李心清;刘连友;王丽霞;;鄂尔多斯高原巴汗淖湖泊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J];科学通报;2007年05期 |
11 |
金钊;齐玉春;董云社;;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群落土壤呼吸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7年03期 |
12 |
曹广超;马海州;王晨华;;鄂尔多斯高原中部5.8~4.5 Cal kaBP气候旋回的地层记录[J];干旱区研究;2008年02期 |
13 |
黄金廷;王文科;侯光才;尹立河;;鄂尔多斯高原近48a降水及蒸发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
14 |
王成成;;伊盟奇树油松王[J];风景名胜;1999年03期 |
15 |
满良;张新时;哈斯巴根;额尔德木图;;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7年05期 |
16 |
赵振宏;王冬;陶正平;李瑛;;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来自深孔中PACKER系统分层水头测定的证据[J];地质通报;2008年08期 |
17 |
王利民,周延林,赵利军;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种类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8 |
李新荣;试论鄂尔多斯高原灌木多样性的若干特点[J];资源科学;2000年03期 |
19 |
杨九艳,杨劼,杨明博,孔维雪,梁娜;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
20 |
姜联合,王建中,郑元润;鄂尔多斯高原植物群落季节生长格局模拟[J];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