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暖温带辽东栎林主要树种共存机制的研究

侯继华  
【摘要】:物种共存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物种共存的研究可以促进人 们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在 本论文中,通过对辽东栎一棘皮桦林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竞争作用和 繁殖策略的研究,初步确定本地区辽东栎林主要树种共存的机制。 空间点格局分析表明辽东栎、棘皮桦和五角枫的幼苗、幼树和大树均呈聚集 分布。辽东栎幼苗和幼树的分布与同种大树个体正相关,与棘皮桦的大树个体负 相关,而与死树个体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种子散播和萌生繁殖过程 影响辽东栎树木个体的空间格局。棘皮桦幼苗和幼树的分布在小的空间尺度上与 同种活树和死树个体正相关,而与其它树种的活树及死树个体的分布呈负相关, 说明萌生是该物种繁殖的一个重要途径。五角枫的幼苗和幼树呈聚集分布,并与 同种大树个体的分布有关,说明其种子有限的散播范围影响其分布。辽东栎大树 个体的分布与棘皮桦大树个体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表明这两个树种之间可能存 在竞争关系。 离散模型(the diffusion model)和生长动态模型(the growth dynamics model) 分析表明在一些树种之间存在单向的种间竞争,例如,黄花柳对白桦和棘皮桦的 竞争作用,棘皮桦对辽东栎,辽东栎对五角枫,和五角枫对山杨的竞争作用。这 些单向竞争主要是林冠层的大树个体对林下层小个体的竞争。在这些树种中没有 发现种内竞争。但是,各树种的生长率(G(t,x))与生长率方差((D(t,x))~(1/2) )呈直 线相关,而且样地中树木的死亡率较低,说明树种间的竞争强度很小。因此我们 推测非对称的种间竞争在塑造该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共存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五角枫、辽东栎、糠椴和山杨的幼苗和幼树在森林的林下层占优势,密度和 出现频率均较高,可以形成稳定的幼苗库。五角枫、辽东栎和糠椴的幼苗大小级 结构呈倒J形,山杨幼苗的大小结构呈单峰形。棘皮桦幼苗很少,但幼树相对较 多,说明该树种可以形成幼树库。辽东栎幼苗在林窗中密度较大,而幼树的密度 与林窗的出现与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林窗的形成对新更新苗有显著影响, 而林窗内的幼树可能是由林窗形成前已经建立的幼苗发展而来。林冠下的辽东栎 幼苗多数为萌生起源,寿命较长,一旦上层大树死亡,可以迅速生长,进入林冠 层。因此,林冠层下的幼苗库和林窗更新对辽东栋种群动态至关重要。五角枫幼 苗和幼树的耐荫性或避荫性较强,可以形成巨大的长期存在的幼苗库和幼树库, 以维持其种群的更新。糠锻和山杨的幼苗,主要起源于根的萌粟。由于母树提供 营养,幼苗生长速度较其它三个树种快.但它们对土壤湿度和营养的要求较高, 这限制了它们很难占据其它生境。 虽然,在所研究的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中,树种的组成有所不同,但辽 东栋、大叶白腊和五角枫的幼苗均非常丰富,可以形成幼苗库。辽东栋的幼苗库 大部分为萌生苗,而大叶白腊的幼苗库主要由实生苗构成。大叶白腊的幼苗种群 中小个体丰富,它们生长速度很慢,在林下采取一种“坐一等”(sit一and一wait) 的策略。在三个树种中,五角枫幼苗主枝的伸长生长率最高,而且生长率与幼苗 的基径和生境的光照强度正相关。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初步得出结论:竞争作用在研究的辽东栋一棘皮桦林主 要树种共存中起的作用很小;形成稳定长久的幼苗库是这些树种的主要繁殖策 略。因此,理解这些树种共存机制的关键在于这些树种幼苗库或幼树库的不同起 源,及幼苗和幼树对生境因子的不同生态响应所创造的丰富的更新生态位。 关键词:物种共存,空间分布格局,竞争作用,繁殖策略,幼苗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健;魏巍;;具有固件的混合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天津科技;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昆;钟文勤;胡德夫;姚军;;荒漠啮齿类共存机制与环境异质性[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饶毓;曹志刚;;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标准化进程[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泽仁志玛;胡彬;陈会忠;陆松宝;;IPv4与IPv6网络共存机制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魏辅文;李明;冯祚建;王祖望;胡锦矗;;大熊猫、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及生境分离[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5 乔延龙;陈作志;;群落生态学中性理论在北部湾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应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金奇;吴立群;黄俭;;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猪心脏恢复特性与心室颤动时折返发生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曹世勋;郁黎明;张金仓;;Er_(1-x)Dy_xNi_2B_2C系列磁性超导体的XRD研究[A];第八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臧威;何旭;熊洪亮;孙剑秋;宋瑞清;于文喜;;东北地区桦木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刘文彬;管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几种典型植物的生理生态研究[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杨扬;孙航;;高山垫状植物协作共存机制的比较研究[A];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侯继华;中国暖温带辽东栎林主要树种共存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2 杨春文;东北主要林区森林五种啮齿动物共存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骆颖;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和马鹿(Cervus elaphus alxaicus)的食性及生境选择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玥;太白山桦林空间格局与模型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张冰冰;昆虫生物群落的稳定共存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宏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张育新;小流域森林破碎化对辽东栎种群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崔春莹;转型期中国行政垄断与政府规制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宗杰;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乔木优势种幼苗库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丽谦;北京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金辉;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钟鸣;跨国公司人才七大理念[N];经理日报;2004年
2 陈丽新;生态民族学视野中的西部开发[N];人民日报;2003年
3 邢云飞;《生死转型》作者:利乐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N];华夏时报;2008年
4 ;并行系统综合体[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黑木耳栽培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9年
6 阎博;专家把脉辽宁森林经营[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