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途径
【摘要】:本文从种群、群落、景观等水平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状况,发现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运用“以地养地”模式,建立自然保护地,能恢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同时能实现社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恢复潜力和可行性的分析,发现将“以地养地”模式推广到全旗,可实现全旗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自然保护区设计理论,对拟建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设计,并对自然保护区-社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主要内容:
1)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种群在人为干扰下处于衰退期。本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中部榆树疏林种群是一个数量处于下降的种群。中老龄龄级榆树较多,而年幼龄级榆树较少。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幼苗库严重不足,种群进入中老龄期后,外界干扰(例如直接砍伐等)导致了个体较高的死亡量。按照一次平均推移法预测各龄级在未来20年、40年、60年及100年后的株数,老龄龄级株数将有所增加,而中幼年株数则下降。目前蓝旗榆种群中老年个体仍保持着比较旺盛生殖能力,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采取适度放牧、严禁超载过牧、严禁滥砍滥伐等措施,促进天然更新。
2)浑善达克沙地沙丘植物群落退化严重。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调查表明,阴坡植物群落种类复杂,主要为耐阴乔木半乔木+灌木+柳灌丛类,群落较为稳定。阳坡主要以褐沙蒿、雾冰藜和虫实为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沙脊为沙蒿+半旱生杂草类,腰地形成木岩黄芪+半灌木半旱生杂草类。落沙地形成虫实+狗尾草优势群落,风蚀坑形成狗尾草+虫实+褐沙蒿优势群落。顶部则形成虫实单优势群落。固定沙丘退化严重,有活化的可能,需要加强保护,控制放牧强度。
3)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在景观水平上破碎化严重。研究发现榆树疏林斑块在全旗分布不均匀,斑块集中分布于北部苏木。其中有20个嘎查所含疏林斑块面积较多,占该旗疏林斑块总面积的86%,是主要分布区。榆树疏林斑块密度较低,斑块边界割裂严重,斑块之间分离度高,大斑块较少,小斑块数量多。
4)建立保护区可恢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运用以地养地模式,将大部分退化沙地围封保护,进行自然恢复; 在小面积土地上建立了高产高效饲料基地,以向上
|
|
|
|
1 |
彭羽;蒋高明;张倩;;运用能量10%定律恢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英文)[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
2 |
白美兰;郝润全;;气候变化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6年03期 |
3 |
吴欧;;浑善达克科考记[J];生命世界;2005年08期 |
4 |
王珊子;;浑善达克——自然之手托起绿色希望[J];绿色中国;2006年17期 |
5 |
周居霞;;浑善达克的诉说——浑善达克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巡礼[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0年01期 |
6 |
王贤,丁国栋,蔡京艳,陈平平,范建友,李素艳;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及其综合防治[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1期 |
7 |
丁国栋,蔡京艳,王贤,董智,范建友,陈平平;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陈怡;层层绿毯裹沙龙[J];少年科技博览;2004年12期 |
9 |
聂春雷,郑元润;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原因探析——以正蓝旗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0 |
何钢,刘鸿雁;河北坝上地区及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化及其与风沙活动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1 |
武健伟,赵廷宁,鲁瑞洁;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动态与成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4期 |
12 |
王小平,岳乐平,薛祥煦;末次冰期以来浑善达克沙地粒度组成的环境记录[J];干旱区地理;2003年03期 |
13 |
田新程;杜凡;;让风沙源成为“后花园”——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防沙治沙纪实[J];中国林业;2008年19期 |
14 |
;环境日历[J];环境与生活;2011年02期 |
15 |
杨文华;;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对策探讨[J];内蒙古林业;2008年05期 |
16 |
王彩霞;徐孝诚;侯宪梅;周生;吴限;;浅析正镶白旗沙漠化治理途径[J];内蒙古林业;2007年10期 |
17 |
高红侠;杨绫;;探议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与恢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8 |
王万杰;任伯平;;北魏以来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9 |
刘春荣;;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类型及其治理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4期 |
20 |
茹勇夫;再现的绿洲[J];知识就是力量;200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