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
【摘要】:
植物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物,能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通过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研究第三纪气候和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许多定量化的古气候分析方法(如:叶相分析法、树木年轮气候学法、共存分析法和特有种气候分析法)的不断出现,研究精度愈来愈高,已从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化重建的阶段。
在本研究论文中,我们利用德国科学家Mosbrugger和Utescher在1997年倡导的共存分析法对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气候进行定量研究,并对盆地当时的古植被进行了重建。
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94.5%),主要以壳斗科个体极小的三沟、三孔沟花粉为主(88.9%),其他热带-亚热带分子有枫香粉、山矾粉、棕榈粉和桃金娘粉等;裸子植物花粉含量较低(3%),以松粉为主,铁杉粉、杉粉和麻黄粉零星出现;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低(2.7%)。孢粉组合表明始新世时盆地中央的平原或丘陵地带生长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在盆地周围的山地生长着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植被。
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长昌盆地始新世气候参数如下:年均温为14.2-19.4 oC;最热月均温为24.1-29.1 oC;最冷月均温为1.7-8.6 oC;年较差为18.6-24.6 oC;年均降雨量为797.5-1113.3 mm;最大月降雨量为141.5-268.1 mm;最小月降雨量为8.9-14.1 mm。
我们将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与吉林珲春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始新世时两地虽然相距23个纬度,但南北气候差异不大,均比较温暖湿润。其可能原因是:一方面,当时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缘,受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影响比较均一;另一方面,始新世时青藏高原抬升并不剧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势较为平缓,地面大气层的密度比较均匀,气温保持匀和状态。
|
|
|
|
1 |
张一勇,姜亮,李建国,王建平;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古近纪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J];古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
2 |
童国榜,张俊牌,羊向东,罗宝信,王毓钊,陈佩英;云贵高原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与环境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3期 |
3 |
张涛;陈传飞;闫晓丽;刘艳蕊;苗运法;徐丽;夏维民;宋海红;;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新生代孢粉植物群演化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
4 |
童国榜,李月丛,杨振京;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事件的记录(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
5 |
张一勇;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J];古生物学报;1995年02期 |
6 |
童国榜,郑宏瑞,杨振京,曹家栋,孔昭宸,严富华,罗宝信;中国4Ma来孢粉植物群气候的多重旋回模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年04期 |
7 |
;赴法国考察华南与西欧三叠纪孢粉植物群的研究与对比情况[J];国际科技交流;1987年03期 |
8 |
童国榜,张俊牌,范淑贤;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年03期 |
9 |
羊向东,王苏民,薛滨,童国榜;晚更新世以来呼伦湖地区孢粉植物群发展与环境变迁[J];古生物学报;1995年05期 |
10 |
刘耕武;黑龙江桦南县中新世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8年01期 |
11 |
刘会平,唐晓春,潘安定,孙东怀,王开发;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J];沉积学报;2001年01期 |
12 |
李建国,姜亮,张一勇,王建平;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新近纪孢粉植物群演替[J];古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
13 |
欧阳舒,侯静鹏;论华夏孢粉植物群特征[J];古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
14 |
童国榜,羊向东,王苏民,陈祖荫,夏良华;扎赍诺尔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类型探讨[J];地理学报;1997年01期 |
15 |
童国榜,羊向东,王苏民,吴锡浩,陈云,曹家栋;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03期 |
16 |
李建国,周勇;西藏西部札达盆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
17 |
苏维;黄兴龙;王明镇;张锡麒;;山东滕县煤田石炭纪、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
18 |
郑卓;潮汕平原近五万年来的孢粉植物群与古气候[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1年04期 |
19 |
童国榜,贾秀梅,郑绵平,袁鹤然,刘俊英,王伟铭;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周期性的孢粉学证据[J];地球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