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果皮组织中主要多酚氧化酶底物的研究
【摘要】: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原产我国南方,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亚热带水果。荔枝果实采后果皮极易褐变,这极大地限制了其长期贮运,并降低其商品价值。一般认为荔枝采后褐变主要是由于果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PPO)与酚类底物区域化分布的破坏而导致酶促反应的发生,表现为酚类物质被催化氧化为醌,后者则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褐色产物。
本研究首次对荔枝果皮组织中PPO催化的褐变底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了主要底物的种类、组成和化学结构;同时分析比较了内、外源底物与荔枝果皮PPO的酶学反应特性,果实发育和常温贮藏期间褐变底物含量的变化以及贮运条件对褐变底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荔枝果皮提取物采用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分离纯化,0.5% FeCl_3和荔枝的PPO检测,得到2个荔枝褐变底物。通过紫外(UV)、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光谱分析,荔枝果皮主要的PPO褐变底物鉴定为(-)-表儿茶素和原花色素A2。
比较内源底物(-)-表儿茶素和外源底物邻苯二酚与荔枝果皮PPO的酶学反应特性发现当底物不同时,PPO活性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不同,抑制剂和金属离子对内、外源底物与PPO酶促反应的影响也不同,此外,两个反应系统的酶促动力学参数也有差别。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发现果实发育初期褐变底物积累较多,随着发育过程其含量递减;采后随着常温贮藏时间的延长,荔枝果皮褐变指数逐渐增加,果皮中褐变底物的含量逐渐降低,果皮褐变程度不断加深。
此外,研究采后贮运条件对荔枝PPO底物性质的影响发现,褐变底物在光照、高温、碱性条件下结构不稳定,容易变褐;O_2加速底物的酶促褐变,而CO_2起减缓作用;氧化剂H_2O_2加速了(-)-表儿茶素的酶促褐变反应,还原剂Vc和Na_2S_2O_5则抑制底物被PPO催化氧化。K~+、Na~+和Zn~(2+)对褐变底物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Fe3+、Fe~(2+)、Cu~(2+)和Pb~(2+)的存在影响褐变底物稳定性,而Ca~(2+)的存在使原花色素A2不稳定。
|
|
|
|
1 |
张昭其;庞学群;;荔枝果皮的褐变机理[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
2 |
Nguyen Van Luu;刘宝林;宋晓燕;;荔枝的冷却方式选择[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何平;周娟;李敏慧;习平根;彭埃天;姜子德;;荔枝叶部真菌病害鉴定[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4 |
李敦松;刘建峰;张宝鑫;冯莉;刘志诚;;荔枝病虫害的综合防治[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5 |
何平;周娟;李敏慧;习平根;彭埃天;姜子德;;荔枝花穗部真菌病害鉴定[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6 |
申江;李超;王素英;刘兴华;和晓楠;;冰温储藏对荔枝氨基酸及其他品质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7 |
张竞立;徐汉虹;;荔枝病虫害防治及新进展[A];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
8 |
高锦团;王巧玲;;荔枝性哮喘(附23例分析)[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
9 |
陈泽坦;;海南岛荔枝害虫黄三角黑卷叶蛾研究初报[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
10 |
杨永材;朱其祥;;增强我国荔枝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探索[A];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