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栲木荷林与柳杉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氮转化

陈印平  
【摘要】:本研究采用控温控水室内培养方法,就中亚热带扁刺栲-木荷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柳杉人工针叶林的土壤氮矿化、土壤元素含量及凋落物分解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柳杉林土壤中凋落物腐解率的大小顺序为:栲木荷林凋落物柳杉林凋落物混合凋落物,而在栲木荷林土壤中,栲木荷林凋落物的腐解率最大,混合凋落物次之,柳杉林凋落物最低。 2.凋落物失重率与其初始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78,P0.05,N=12),与凋落物C/N相关性不显著(r=0.486,P0.05,N=12),和凋落物初始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29,P0.05,N=12),即碳含量高的凋落物失重率大。 3.柳杉林和栲木荷林土壤中各处理凋落物的C、N、P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两种土壤中C随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富集或释放,N元素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现象,而P的含量随时间则呈“降—升—降”的规律。 4.两林地中混合凋落物对土壤氮含量及转化速率的影响强于其他类型的凋落物(P0.05,N=12)。用MLD处理的土壤NO_3~--N含量最高,为286.81mg·kg~(-1),NH_4~+-N含量为261.55 mg·kg~(-1)。硝化、矿化和氨化速率较大,分别为1.00 mg·kg~(-1)·d~(-1)、1.85 mg·kg~(-1)·d~(-1)和0.85 mg·kg~(-1)·d~(-1)。 5.在柳杉林土壤中,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土壤C和凋落物初始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0.536,P0.05,N=12;r=0.510,P0.05,N=12),与凋落物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r=-0.551,P0.05,N=12);而影响栲木荷林土壤氮转化速率是土壤C。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陶云;段旭;段长春;段玮;;云南冰雹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2 段旭;陶云;段长春;;云南省细网格气候区划及气候代表站选取[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周纯亮;吴明;;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土壤;2011年03期
4 王超;杨智杰;黄蓉;刘强;杨玉盛;;中亚热带人工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5 齐升吉;李志忠;陈秀玲;靳建辉;姜修洋;吴美榕;张辉;胡凡根;林舒倩;;福州第四纪红土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曾本广;;井冈山生物圈保护区[J];人与生物圈;2011年03期
7 贾桂康;薛跃规;;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生态安全问题[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清麟;李元红;;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问题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柳新红;王军峰;汤兆成;冯建国;黄海咏;;中亚热带速生珍贵用材树种——毛红椿[A];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技与林业产业论文集[C];2005年
3 吴蔚东;郑诗樟;卢志红;;不同母质上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质量性状[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方钢;;浙江遂昌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黄珍珠;张锦华;时小军;何健;陈慧华;;全球变暖与广东气候带变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林钟鸿;刘金成;;春马铃薯—中稻吨粮田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7 胡鹏;李江风;张祚;;基于因子分析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研究——以湖南省临湘市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郑英;;进一步发展闽北落叶果树的战略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金久宁;陈重明;;江苏地产植物药材考略[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林钟鸿;陈朝基;;闽南山区发展马铃薯潜力的探讨[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煜;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恢复过程的群落及凋落物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2 朱丽东;中亚热带加积型红土及其所记录的第四纪环境变化探讨[D];兰州大学;2007年
3 米娜;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杜春艳;中亚热带韶山森林的大气沉降特征及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王希华;中国典型常绿阔叶林植物地理与物种多样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龚荣高;不同生境下脐橙果实糖酸代谢生理生态反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张骏;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杨永川;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低山丘陵地形梯度上植被的分异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伟;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彭重华;长株潭(CZT)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印平;栲木荷林与柳杉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氮转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年
2 郭建宏;福建中亚热带经营单位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3 尉海东;中亚热带三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4 姜永见;中亚热带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变化[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余焜;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主要园林植物叶片结构与营养特征[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洪芳;甜柿在中亚热带地区的品种生态适宜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7 林琴琴;中亚热带几种森林类型生态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8 尹春英;甜柿在中亚热带地区栽培的果实品质形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9 董彬;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水分的响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10 甘露;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森林演替典型阶段土壤氮矿化及其有效性[D];南昌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烈文;“四味真火”铸就“九指茶王”[N];西部时报;2009年
2 记者 齐福臣;武夷山市来唐推介旅游[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苏稻香;广州将成热带,能够出产椰子?[N];南方日报;2007年
4 ;成都西部新中心——郫县[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5 ;相思树的栽培技术[N];福建科技报;2006年
6 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杨军;红军 绿洲 丹霞石[N];贵州日报;2006年
7 汤民 卢而康;资溪重点林区20年无火灾[N];江西日报;2006年
8 记者 曹征服 通讯员 杨秀文;周先旺调研咸丰工业及二仙岩湿地[N];恩施日报;2006年
9 刘小林曹雄清;1.5亿元桉树速生丰产林项目落户汝城[N];郴州日报;2008年
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吕芳德 提供;哪些地带长油茶[N];湖南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