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源头区植被景观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相关性
【摘要】:
作为复杂的生态过程之一,土壤侵蚀常常被空间景观异质性影响。深入地研究土壤侵蚀与植被景观的相关性对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河流中上游生态恢复工作来说十分重要。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岷江源头区的植被景观和土壤侵蚀动态(1974年~2002年)进行分析,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整体植被景观和不同的植被景观类型的景观特征与土壤侵蚀量、侵蚀模数以及土壤侵蚀强度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植被景观特征与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侵蚀模数的相关性的角度出发,森林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土壤侵蚀,草地对土壤侵蚀的控制能力不及森林,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侵蚀。灌丛与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则比较复杂,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农用地与森林、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不同,它的增加将会明显地增加产沙量。随着各景观类型(灌丛除外)分布的镶嵌性的增强,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模数会减少。
2.从植被景观特征与土壤侵蚀强度的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在景观水平上,植被景观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聚集度指数均与土壤侵蚀强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较轻侵蚀强度的区域中的植被景观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和更低的破碎程度,景观的组分和结构都更加复杂,景观斑块的形状也比较复杂。同时,植被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也较强。
3.从不同景观类型对土壤侵蚀强度的控制能力大小看: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农用地。同时,对于除农用地以外的其他植被景观类型来说,增加其平均斑块面积和形状的复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强度。而对于农用地来说,斑块形状的简单化以及分布形式的均匀镶嵌化则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的有效手段。
|
|
|
|
1 |
赵琰鑫;张万顺;王艳;王婷婷;;基于3S技术和USLE的深圳市茜坑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预测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年03期 |
2 |
李智广;刘秉正;;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测算[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02期 |
3 |
潘竟虎;刘春雨;秦晓娟;张伟强;;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世界银行水土保持庆城项目区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4 |
潘竟虎;鱼腾飞;相得年;刘春雨;;陇东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庆城项目区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
5 |
王剑;徐美;曾和平;刘伟;叶霞;;基于RS和GIS的漾濞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
6 |
景可;焦菊英;李林育;张世杰;;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量与泥沙输移比研究[J];水利学报;2010年12期 |
7 |
张信宝,李少龙,王成华,谭万沛,赵庆昌,张一云,严美琼,刘亚伦,蒋锦江;~(137)Cs法测算梁峁坡农耕地土壤侵蚀量的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1988年05期 |
8 |
王洒;王本芬;潘晓斌;;沙汝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动态变化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9 |
谢红霞;李锐;杨勤科;李静;梁伟;;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10 |
江青龙;谢永生;张应龙;张义;;京津水源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异[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1期 |
11 |
周佩华,刘炳武,王占礼,郑世清;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5期 |
12 |
陈廉杰;;森林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年01期 |
13 |
许炯心;;降水—植被耦合关系及其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
14 |
李光录;高存劳;;黄土高原南部土地生产力及其与侵蚀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4期 |
15 |
杨孟;李秀珍;胡远满;何兴元;;利用SEDD模型模拟岷江上游小流域的年产沙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8期 |
16 |
张树文;王文娟;李颖;卜坤;闫业超;;近50年来三江平原土壤侵蚀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6期 |
17 |
张广兴;雷孝章;;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与塘库淤积分析[J];人民长江;2009年13期 |
18 |
李建生;何增化;;不同雨强下红壤坡地径流及土壤侵蚀研究[J];环境;2006年S1期 |
19 |
同新奇;胥彦玲;李怀恩;员学锋;;黄土高原向阳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5期 |
20 |
朱丽;;线形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大庆至广州公路双辽至通辽段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