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与重金属污染研究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主要分布区,了解该地区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机理对富营养化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先综述了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氮磷营养盐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以及磷在水生态系统中的沉积与释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对安徽巢湖、武汉东湖以及长江中下游28个不同类型的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间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的研究,结合湖泊水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了不同湖泊之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吸附行为与湖水中磷含量的关系以及浮游藻类对沉积物氮磷营养盐释放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巢湖内源磷负荷的调控机制、氮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与污染状况以及沉积物氮磷营养盐与重金属的沉积记录,网箱养殖产生的有机废物对东湖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比较湖沼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通过对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湖水、间隙水以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吸附行为时空变化的研究发现,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巢湖西区湖水、间隙水中的正磷酸盐(o-P)、总磷(TP)显著高于东湖区,这与西湖区有大量的营养物质通过入湖河道输入有密切关系;此外水柱中颗粒态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PP)亦有同样的空间分布规律,且PP的含量与微囊藻的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夏季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的增强导致水体pH值的上升,从而促进沉积物中磷(特别是铁磷)向间隙水中释放;此外,由于湖水中磷含量较低,湖水中的o-P与TP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动趋势,这表明浅水湖泊水柱中磷含量的季节波动与湖泊的营养水平以及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沉积物TP、磷形态及吸附行为的空间变化及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与人类活动、泥沙的沉积、地质背景及矿物含量等的差异有密切关系。此外,即
|
|
|
|
1 |
祁文雅;彭纪生;蔡张寅;;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某服装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5期 |
2 |
赵艳,李佳佳,Carl Sayer;浅水湖泊孢粉和植物残体对水生植被的表现率[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
3 |
董志龙;王宝山;;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J];甘肃科技;2009年04期 |
4 |
丛国英;;生态驳岸——治理城市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
5 |
岳廷盛,董文明,胡建华,王碧红;改性泥炭对~(137)Cs,UO_2~(2+)吸附性能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6 |
刘瑞秋,张水元;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干湖泊水质的多元分析与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5期 |
7 |
黄钟旺;CL/AM语言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3年05期 |
8 |
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张路,范成新;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
9 |
岳廷盛,王勇军;[HPdCl_4]~-在Dowex-MSA-1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相内的传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0 |
罗儒显,朱锦瞻,朱江龙;蔗渣纤维素黄原酸酯的合成及其交换吸附性能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年04期 |
11 |
;交换[J];瘦佳人;2009年11期 |
12 |
于军亭;张帅;张志斌;王立鹏;魏垒垒;谭晓波;;环境因子对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释放的影响[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3 |
涂煊;蒋晔;石明根;;多现场总线技术在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6年S1期 |
14 |
刘玉超;于谨磊;陈亮;刘正文;;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15 |
张学杨;张志斌;李梅;于军亭;邱靖国;张建;;影响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主要因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16 |
张金亮,俞惠隆;我国东部几个含油气盆地浅水湖泊砂体成因的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年01期 |
17 |
骆东玲;;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与应对策略——以阳澄湖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3期 |
18 |
李一硕;;交换住宅 让陌生人住进来[J];环境与生活;2007年02期 |
19 |
朱刚;;文南油田非均质油藏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9期 |
20 |
金腊华,林波;浅水湖泊群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